乌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连续第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96.92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53.44亿元,增长1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32593元(折合4094美元),比上年增长19.0%。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2.2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7.4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3.1:35.4调整为1.3:63.6:35.1。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1%。财政总支出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82亿元,增长33.75%。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0%;居住类价格上涨4.6%;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9%。除此以外,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4%;禽肉及制品类价格下降5.19%;衣着类价格下降0.5%;。 生产领域价格运行较平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17%,比上年降低16.3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6%。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9.62%,比上年降低了8.78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木材及纸浆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农副产品类,分别比上年上涨15.19%、2.24%、2.23%、1.73%;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纺织原料类分别下降6.24%、0.76%、和4.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4.0%,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02050人,比上年增加346人,工商注册个体私营从业人员50219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一产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完成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按现价计算)。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4964公顷,比上年增长11.98%;粮食总产量34147吨,增长7.8%。全年蔬菜产量105562吨,下降20.3%;禽蛋产量1848吨,增长10.0%;肉类产量10866吨,增长2.9%;牛奶产量9463吨,增长26.0%;生猪出栏8.93万头,增长7.9%;家禽出栏31.75万只,增长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2.2%。全市1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5.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9.69亿元,增长21.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6.9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76%,比上年下降4.9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94亿元,下降79.9%。 建筑业生产与去年基本持平。200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9亿元,比上年下降20.0%。房屋施工面积240.22万平方米,增长47.7%;竣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9.2%。建筑业效益有所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4亿元,比上年下降31.56%。其中,一产业完成投资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38%;二产业完成投资34.31亿元,比上年下降48.56%;三产业完成投资2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42亿元,增长62.39%。 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非国有单位投资继续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31.3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8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0%。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我市确定的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3.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4%。截止到年底,已有3个项目交付使用。 商品房生产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65.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0%;其中住宅142.49万平方米,增长37.8%。房屋竣工面积80.5万平方米,增长41.2%;其中住宅64.03万平方米,增长29.9%。商品房销售面积109.34万平方米,增长29.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9.4万平方米,增长35.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7.56亿元,增长37.9%;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额15.1亿元,增长52.2%。商品房价格有所上涨,全年每平方米商品房平均售价为1606元。其中每平方米住宅售价比上年提高了103元。商品房空置面积1.63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空置面积减少2.2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5%。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5.41亿元,同比增长22.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4891.1万元,同比增长1.39倍;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3383.9万元,比上年增长4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3515.7万元,同比增长62.4%;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98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2573.6万元,增长7.1%。 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3个,实现零售额15468.7万元,比上年增长79.6%。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0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0%;全部为出口。 2006年,全市外资流入继续加快,全市审批外商投资企业3个,合同外资金额1282万美元,同比减少46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万美元,同比减少1360万美元。全年实施国内招商引资项目62项,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2.14亿元,比去年减少5.49亿元。从外资的产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二产业,投入较多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化工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