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1 临汾市统计局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监督抽查了1180家次企业1580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7934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站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教育事业又有新发展。危房改造和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实际完成29.01万平方米,总投入1亿多元。认真实施示范学校建设三百工程规划,有36所中小学达到示范校标准,总投入3.57亿元。临汾艺校、尧都区职业技术学校、乡宁职中、襄汾职教中心、曲沃职业高中通过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末,全市有民办学校313所,在校生6.3万人。2004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0.5%、87.4%和98.8%。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435人,在校学生2.0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425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3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520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3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01万人,初中入学率99.5%;小学在校学生44.7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8%和0.49%。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第八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市艺校、市蒲剧院定向班的7名同学同时获得“金花”称号,其中梁川川、李静同学获“金花状元”。市眉户剧团编排的眉户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参加常州中国戏剧现代戏保留剧目展演活动,荣获“突出贡献奖”和六个单项奖。侯马市蒲剧团改编的大型蒲剧《晋官轶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挖掘、整合、创新民间艺术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翼城少儿花鼓参加了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尧都区金鼓乐《福禄寿大吉祥》获山西省民间吹打乐大赛二等奖,襄汾县《雄狮登天塔》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贡献奖,浮山县在全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中,锣鼓、木偶获得金奖,剪纸获得银奖。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开展了大规模网吧整治,完成了市县两级网络监控平台的安装工作。整顿规范新闻媒体工作机构,取缔了擅自发行境外非法出版物的《法制观察》晋南工作站。2004年,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榜上有名,夺得满堂红。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建成17个疾控中心,完成市一院、二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新建了传染病治疗病区,襄汾、浮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不含个体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2个,病床1.21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农村乡镇卫生院235个,床位346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的91.6%。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625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911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54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98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18枚、铜牌26枚。承办了“红河哈尼梯田杯”全国男子篮球甲B联赛、“槐乡安全杯”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等全国体育大赛和全省青少年举重、柔道比赛,成功举办了临汾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在大运高速公路沿线5个县市区105个村建设了133个高标准篮球场。全年全市销售体育彩票0.19亿元,增长5.8%,列全省第二。

十二、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整治取得新成果。在全省率先完成对各县(市、区)城区的空气质量监测。依法取缔土小企业61处,淘汰落后污染设施87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249家。投资210万元,有效解决龙祠饮用水源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市区发展集中供热150万平方米,侯马市60万平方米,襄汾县30万平方米。洪洞、曲沃、乡宁、古县、襄汾等县煤气工程投入运营。补贴1000多万元,在市区6平方公里范围内推广低硫无烟煤。

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临汾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上年下降7.6%、16.1%、4.5%。市区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为124天,占总天数的34%,比上年的82天增加42天。6个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汾河4个断面中3个有所改善,过境断面同比好转15.1%。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安泽、侯马两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永和县、吉县、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浮山县寨疙塔乡,侯马新田乡、凤城乡,蒲县山中乡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3.34‰,死亡率5.91‰,自然增长率7.43‰。2004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09.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03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1.5万人,乡村人口27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2.14%。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7元,增长17.8%,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4%。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347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24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76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7元,增长24.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5%,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5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96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又有8万余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5000余人实现了移民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