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实施“三市”战略,扎实推进“321”重点工作,加快构建“253”经济格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11年以来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247.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6.5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8.3%、66%和25.7%。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一产业拉动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2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218元,增长14.9%。按美元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124美元。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其中,居住、食品、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比上年上涨11.7%、10.2%、3.5%、1.7%、0.2%和0.1%,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比上年下降0.2%和0.8%。此外,受能源、原材料需求回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6.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31.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3.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7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4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7.3:23.9:28.8调整为46.7:23.7:29.6。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7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共上重点调产项目135个,有90个竣工投产。煤炭行业按照“明晰产权、有偿使用、整合资源、推进采改、确保安全”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顿,煤矿总数由504座压减到350座左右,产权基本明晰,采煤方法改革全面实施,安全管理更为规范,非法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百万吨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严格清理整顿焦炭行业,关闭13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机焦,52座大机焦正在配套完善环保设施和化产回收设施。冶金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控制,宇晋和首钢实现了战略合作,宏阳、宇晋等百万吨钢铁企业和锌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不断壮大。机械制造行业大力发展以汽车配件、机床配件、家电配件和整机装配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临汾华翔、襄汾恒泰、翼城华尔、侯马汤荣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融入了跨国采购供应链。规模以上工业中,近两年来投产达效的调产项目已达73户,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速13.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生产要素大量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现象还没有明显改变;农业基础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扎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仍较大。 二、农业 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2.52万吨,比上年增产22.33万吨,增长14.9%。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产1.03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87.55万吨,比上年增产6.36万吨,增长7.8%,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866公斤提高到4025公斤,增长4.1%。秋粮产量84.97万吨,比上年增产15.97万吨,增长23.1%,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973公斤提高到4262公斤,增长7.3%。全市棉花产量0.93万吨,比上年增长26.6%。油料产量4.44万吨,下降0.6%。蔬菜产量86.01万吨,下降13.1%,水果产量(含果用瓜)34.54万吨,增产7.6%。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49.3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5.77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35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4.9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04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11万吨,增长10.8%;牛奶产量1.68万吨,增长27.8%;禽蛋产量5.8万吨,增长7.6%。年末,大牲畜存栏52.13万头,比上年增长3.5%;生猪存栏94.07万头,增长12.9%;羊存栏144.06万只,增长3.2%。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151吨,比上年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0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化肥施用量(折纯)13.9万吨,增长2%;农村用电量4.87亿千瓦时,增长1.9%。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引沁入汾马房沟提水工程于2004年9月26日全线贯通。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万亩,建设淤地坝68座,骨干坝42座,新增节水面积4万亩,改善水地面积20万亩。全年全市共完成饮水解困工程投资4317万元,解决了12.6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5年来,全市累计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474处(眼),解决了2297个自然村77.9万人的饮水困难。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7.5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3千公顷。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4%。乡镇企业上缴税金19.27亿元,增长7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27.1%;轻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下降8.7%。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增长。一是股份制、集体企业高速增长。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36.2%;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0.2%。二是外商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稳定增长。全年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12.6%。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13.5%。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和1.8亿元,均与上年持平。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25亿元,增长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