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吕梁市统计局

年末,吕梁市有庞泉沟、薛公岭、团圆山、黑茶山、尉汾河5个自然保护区;关帝山、交城山、安国寺、柏洼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北武当、碛口2个风景名胜区;13个星级饭店;1个四星级饭店。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2.6 %;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接待入境旅游者16700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7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36.3%,增收28亿元。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57.9亿元,同比增长32.0%,增收14亿;上划省级收入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38.7%,增收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2.7%,增收11亿元。

分县市情况看,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含县上划),同比增长8.2%。13县(市、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8.6%。

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增支17亿元。其中:教育执行18亿元,增长25.9%,增支4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执行2亿元,增长30.8%,增支0.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执行7亿元,增长28.8%,增支2亿元;医疗卫生执行5亿元,增长34.6%,增支1亿元;农林水事务执行7亿元,增长29.5%,增支2亿元。

剔除两权收入,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的排名上升至第四位。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54亿元,较年初增加129亿元,同比增加71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达到83亿元,比年初增加21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75亿元,比年初增加71亿元,同比增加4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41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影响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使不少保守储户选择了无风险的定期储蓄。

2007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亿元,同比增加4亿元;票据融资余额18亿元,同比增加5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3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科技进步指数达到35%,比去年增幅11.7%;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85%,比去年增加0.5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较去年增幅为23.8%。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4件,较去年同期增幅10.8%。全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40%,比去年增加10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已经建成省市县级科技示范园区38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30个。

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职成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0多人次,转移就业7700余人;已验收省级示范高中4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考二本以上达线数为4499人,排名全省第四位;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底,全市共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30家,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156家,娱乐场所99家,网吧213家,演出团体44家。市青年晋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主演梁桂星获中国戏剧奖“梅花奖”,填补了市晋剧界没有“梅花奖”得主的空白。舞蹈《生命的呼唤》、摄影作品《喜事》双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剪纸《谈古论今》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24个,达标数1949个,合格率58.7%。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1个,达标数32个,合格率62.8%;乡镇卫生院151个,达标数102个,合格率67.6%;村卫生所3118个,达标数1815个,合格率58.2%。医生总数为1143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病床总数8932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51张。全市1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市区覆盖率达77%,覆盖农村居民244万人,参合农民221万人,参合率90.5%。“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8.5%。结核病人治愈率达95%以上。碘盐覆盖率98%。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07年共兴建各类体育场馆959个、体育健身路径34条,总面积达61702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85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净增0.08平方米。2007年,全市基层共组织大型活动28次,大型比赛152次;基础体育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增体育协会30个,体育俱乐部23个,体育指导站75个,全年投入体育活动和设施建设的总资金达1.7亿元。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稳增长。据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总人口为357.6万人,比去年增加2.2万人。其中男性、女性各占总人口的51.7%、48.3%。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124.1万人和23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5‰,死亡率为6.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580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增长16.3%,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和投资渠道的拓宽。据统计,人均工薪收入8271元,同比增长15.1%;人均经营净收入451元,同比增长9.5%;人均转移性收入2093元,同比增长26.0%。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增长12.8%,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劳务收入增加11%,农业经营收入增加22%。

消费结构趋向发生变化。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832元,增长1.4%。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比去年同期增长34.0%、食品类增长13.8%,占到消费总支出的37.9%。

社保事业深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9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537人,失业率为3%。新增劳务输出2.39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9.4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61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44万人、9.83万人和2.6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61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04万人、1.17万人。

十、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其中有资质的4个,有监测能力的8个。

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48.8万平方米(不包括三山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同比增加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