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日)

2004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国家“瓶颈”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项目带动效应凸现,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6%提高到37.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邮电业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9.5:45.3:35.2调整为18.7:49.1:32.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平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9%。其中涨幅较大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8.8%和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保持稳定或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5.1%和9.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见附表1]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4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万人。全年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13.9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7.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96.22亿元,分别增长45.9%和41.5%;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25.71亿元,增长31.9%。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全年财政总支出5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5.02亿元,下降4%;农业、林业及水利气象支出72.62亿元,增长1.04倍;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1.45亿元,增长69.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还比较低;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农村牧区投入不足,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及生态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电力和运力供给比较紧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低收入群体生活仍很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增速快于上年5.8个百分点。全区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牧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呈多元化发展,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为44%。

种植业获得丰收。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92.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46万公顷。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达到41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505.39万吨,比上年增产144.66万吨,增长10.6%。其中小麦、稻谷和大豆产量分别增长40%、22.5%和92.2%。全年油料产量103.68万吨,增长1.4%;甜菜产量96.34万吨,下降3.1%;蔬菜产量872.84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128.14万吨,增长3.9%。[见附表2]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9274.4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6%;牲畜总增4125.02万头(只),增长26.6%,牲畜总增率达51.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8197.19万头(只),比重为88.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头数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4969.3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8.9%。全年肉类总产量201.9 万吨,比上年增长24.1%;牛奶产量490万吨,增长59.1%;山羊绒产量5552吨,增长4%;禽蛋产量38.75万吨,增长12.5%。[见附表2]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3.09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67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达8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3.27万公顷,下降7.6%。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淡水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7.73万吨,比上年增长6.2%。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772.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机耕地面积448.34万公顷,增长3.9%;机电井数量34.11万眼,增长4.9%;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9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57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26.73亿千瓦时,增长8.5%;化肥施用量(折纯)104.35万吨,增长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增速快于上年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776.84亿元,增长38.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6.2%,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9.8%,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5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4.6%,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长59.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0.26亿元,增长34.5%;重工业增加值546.59亿元,增长40%。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33.9%和44.4%。农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液体乳、小麦粉、软饮料、食用植物油、配混合饲料和服装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7.9%、21.8%、79.9%、17.5%、42.6%和26.2%,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76.8%,载货汽车增长1.19倍,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生铁、十种有色金属、水泥和电石等产量增长幅度较大。[见附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