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两区”开发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力度,全力推进“双百双千”项目大会战,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4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68亿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02亿元,增长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79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6.3:65.1:28.6(年报数)调整为今年的5.4:66.6:28(快报数)。呈现出一、三产业平稳下降、二产快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格局,符合吕梁的实际情况。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7.3%;娱乐文化用品类上涨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四类价格分别下降0.7%、0.2%、0.8%、1.8%。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稳中有降。据统计,2006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69%;其中,轻工业上涨3.34%,重工业下降3.61%,生产资料下降3.47%。按工业行业大、中类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2.41%,炼焦业下降6.91%,炼铁业下降6.05%,炼钢业下降2.65%,电力生产业下降0.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依然粗放,资源和环境压力还在继续加大;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长效机制还不牢固,安全生产压力仍然很大;投资和建设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局面。 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5.2 千公顷,同比增长3.6%,其中秋粮面积310.7千公顷,增长4.7%;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20.2千公顷,增长6.1%,成为我市历史上种植玉米面积最多的一年。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6.92万吨,比上年增产12.9%。其中,夏粮总产量7.73 万吨,增产17.4%;秋粮总产量69.19万吨,增产12.39%。 全市绿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58万亩,投入绿化工程队183个,投入专业施工人员9670人,累计完成通道绿化171公里,通道绿化挖坑整地375公里,完成荒山绿化5.61万亩,完成环城绿化2.35万亩,完成村镇绿化107个,植树194.59万株,完成厂矿企业绿化137个。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1.1%,同比增加2.93%。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55万头,下降3.5%;牛出栏8.3万头,增长13.7%;羊出栏44.56万只,增长18%。全年肉类总产量7.02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1.6万吨,增长6.7%;鲜蛋产量6.4万吨,下降14%。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得到推进。2006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2.5亿元,增长37.3%。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451.9亿元,增长3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9.8%、36.1%,产销率达到96.08%。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完成29.9亿元,增长46.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6亿元,增长147.4%;股份制企业完成109.1亿元,增长3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4.7亿元,增长80.5%。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4亿元,增长30.2%。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3679万吨,增长50.9%;洗煤2221万吨,增长65.8%;焦炭2009万吨,增长45.6%,其中机焦1990万吨,增长45.9%;生铁292万吨,下降7.6%;粗钢193万吨,增长1.7%;农用化肥18万吨,增长57%;水泥189万吨,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9亿元,增长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6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投资5.5亿元,增长91.87%。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倍。第二产业投资125.4亿元,增长25.96%。其中,2006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24.88亿元,同比增长25.85%。工业投资增量占全市增量的49.27%,拉动了全市投资增长18.7个百分点。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56.5亿元,增长208.7%。第三产业投资60.9亿元,增长65.3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5亿元,增长91.87%;水利和环境和公共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6.6亿元,增长39.7%;交通运输投资27.5亿元,增长43%。 分项目看:2006年施工项目462个,比去年增加9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315个,比去年增加41个;本年投产项目313个,比去年增加105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89.7 %;扩建项目完成投资74亿元,增长21.5%;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增长8.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下降20.5%;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4.9亿元,同比增长39.1%。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增长20.7%。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8.4亿元,增长20.2 %;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3亿元,增长12.7%;县以下的零售额完成29.6亿元,增长2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81.4亿元,增长21.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5.9亿元,增长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