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迈出新步伐。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4.4%,排在全省第三位。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完成2692、45285万美元,排在全省的第五位和第二位,比去年同期增长5%和70.2%,占主导地的仍是牵引我市经济“快车”的民营企业。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主动出击,创新招商方式。在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活动中,共推出项目130余项,签约17项,引资158.3亿元;在“港洽会”、“厦洽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中共签订合同、协议42项,引资45亿美元,招商引资成为去年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等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国道209、省道苛大线和祁方线等干线公路完成改造,307国道改建工程已经开工;离军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即可通车;沿黄干线公路和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增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144个,村通客车率达到87%。2006年公路密度 62.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村村通公路里程),比上年增长96.6%。 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3909.5万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3.3%;公路货物周转量284264.4万吨公里,增长11.2%;公路客运量2168.6万人次,增长14.1%;公路旅客周转量145956.6万人公里,增长 5.3%。 全市邮电业务迅猛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48596户,较去年增加98266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98881户,较去年增加105549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70691户,较去年增加近6000户。全市每百人电话(包括移动)拥有数达到43.54部,较去同期增长14.4%。 2006年,我市旅游部门倾力打造了以北武当、庞泉沟、南阳沟、西华镇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杏花村汾酒厂、贾家庄生态园、太符观为主的酒都文化游,以碛口为中心的黄河古镇游,以晋绥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和毛泽东东渡等为资源的革命传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2006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26.04%;接待海外游客12318人,同比增长22.14%。国内旅游综合收入14.75 亿元,同比增长84.14%;国外旅游收入382.7万美元,同比增长36.45%。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运行良好。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7.1亿元,同比增长28.4%,增收17亿元。其中市县收入完成25.7亿元,同比增长37.7%,增收7亿元;上划中央收入完成43.8亿元,同比增长23.6%,增收8.4亿元;上划省级收入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收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5.7亿元,同比增长37.7%。 分市县情况看,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0.2亿元(含县上划),同比增长7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71.7%;各县(市、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6.9%。 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累计支出执行57亿元,同比增长25.9%,增支11.7亿元。其中各项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8.6亿元,同比增长46.5%,增支2.7亿元;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48.4亿元,同比增长22.9%,增支9亿元。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6亿元,同比多增4.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04亿元,比年初增加48.8亿元,同比多增6.6亿元;企事业存款余额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同比多增4.7亿元。 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4.9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同比多增9.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8.8亿元,同比多增1.6亿元;票据融资余额21.5亿元,同比多增2.4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24.3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比例由2005年的0.24%提高到2006年的0.51%。高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0.9%提高到2006年的1.3%。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由2005年的1.82项提高到2006年的3.74项。 2006年,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28家,市属有6家;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4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4家,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8家,转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0家。 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2006年“普九”成果在巩固基础上稳步提高,“双百”示范学校创建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省定105个操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高考达线人数首次突破4000人大关,达到4183人,同比净增617人,达线人数名列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一;新争取到的15所明德小学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20余万贫困生从中受益;职业技术教育稳步推进,吕梁学院(吕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以新建高标准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为重点的风山教育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到2006年底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6.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 文化建设步伐加大。2006年我市文化部门狠抓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办法,争取资金445万元,用于7个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和33个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了一批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目前交城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已正式投入使用;交口县的图书馆土建已完工;方山县的图书馆、离石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建设已立项。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38个,娱乐场所104家,网吧196家,出版物经营单位51家,演出团体44家,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6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20个,达标数1227个,合格率37%。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1个,达标数29个,合格率56.9%;乡镇卫生院151个,达标数79个,合格率52.3%;村卫生所3118个,达标数1119个,合格率35.9%。医生总数为9884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78人;病床总数862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43张。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06年共兴建各类体育场馆138个、体育健身路径103条,总面积达11370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65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净增0.03平方米。吕梁游泳馆、吕梁体校改造工程已破土动工,吕梁体育服务大楼、体育训练馆方案已敲定。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吕梁代表团勇夺金牌11枚、银牌18枚、铜牌21枚,总成绩创历届省运会新高,扩大了我市在全省的知名度,推动了我市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