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晋中市统计局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7个,比上年增加6个,当年合同外资金额8221.41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05.76万美元,增长33.5%。全年利用市外资金45.8亿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67个,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达到796.1万人次,增长20.7%。其中国外游客9.7万人次,增长29.0%;国内游客786.4万人次,增长20.6%。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7.5亿元,增长33.8%,门票收入为19530万元,增长速度为32.6%。全市有星级饭店36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674间。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9%和113.2%。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为62.7亿元,同比增长19.5%,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增长24.6%。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66.5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66.1%,农业支出增长17.5%,教育支出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5.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26.7%,生活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3.3%,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10.6%。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加。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7.2亿元,比年初增加91.7亿元。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新增存款大幅增加,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5.1亿元,比年初增长19.2亿元;财政存款余额10.9亿元,比年初增长6.7亿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07.9亿元,比年初增加47.5亿元,新增额比上年减少27.3%。各项贷款余额227.4亿元,比年初增加31.2亿元,新增贷款额同比增长43.3%。全市累计现金收入1455亿元,现金支出1530亿元,货币净投放75.0亿元。

保险事业稳健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8家,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亿元,增长12.0%;人身险保费收入9.0亿元,增长5.9%。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款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财产险赔款   1.48亿元,人身险赔款0.22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36408人,毕业生952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生16151人,毕业生3404人;普通中学282所,在校生216779人,本年招生69434人,毕业生70004人;小学1406所,在校生266528人,本年招生数40212人,毕业生49573人。幼儿园690所,在园幼儿7.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96%,比上年提高8.36个百分点。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全市共有高技术产业企业24个,总产值达到70.6亿元。全年共受理各种专利226项,比上年增长52.7%。每10万人专利申请7.3件。共有发明47项。研究与试验经费35132万元,占GDP比重为0.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全市文化市场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乡镇文化站118个,全市全社会图书馆藏量1244.7万册,万人图书馆藏量为4.0万册。广播电台节目10套,电视节目12套,电视台1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7%,电视人口覆盖率97.2%,有线电视用户34.7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21个,床位10582张,每千人拥有病床3.42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6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5036人,执业助理医师1217人,注册护士3852人,药剂师1075人,检验人员681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02个。全市共有4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67.1万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47.0%。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体育馆7个,体育场17个,田径场11个。举办县级以上综合运动会46次,举办单项比赛183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600次,参加人数达到11.27万人次,其中千人以上健身活动50次。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546.29万亩,比上年略有增加。检查验收合格造林面积20.9千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40.8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4.1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4000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总面积37.4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28.3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8.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本年完成投资额11376万元,工业污染治理项目316个,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32113万元。

“蓝天碧水”工程初见成效。2006年全市空气二级质量天数达到245  天,比上年增加36天。在监测的6个断面的地表水环境,符合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有断面从无到有,占33.3%;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6.7%,降低16.7个百分点;超过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50.0%,降低16.7个百分点。

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262辆,比上年增加12辆;出租汽车902辆。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3000吨,煤气供气总量2200万立方米。市区集中供热率由上年的40 %提高到48%。

全年总用水量5.8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51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99人,比上年减少6.2%。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1.42人,比上年降低10.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3人,下降20.4%。全市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30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达40.6%,乡村人口18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59.4%。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4346人,人口出生率为11.12‰;死亡人口19591人,死亡率为6.34‰;全市净增人口14755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8‰。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59.5万人,女性人口150.0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6.34。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187.6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22.5元,同比增长12.7%;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551.4元,增长13.4%。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47.9元,同比增长10.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0.3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