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朔州市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宏观经济持续看好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万众一心,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安全、优质、快速发展的大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共完成23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6.23%。增速比上年加快了2.63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4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总量前移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46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6亿元,增长21.08%;第三产业增加值68.01亿元,增长11.93%。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10.2:58.4:31.4转变为2006年的8.4:62.3:29.3。全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5370元,比上年的12094元增加3276元,增长15.45%。分地区看,朔城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2.28亿元,增长19%;平鲁区完成21.87亿元,增长12.1%;山阴县完成37.54亿元,增长20.8%;应县完成12.96亿元,增长10.2%;右玉县完成8.25亿元,增长16.7%;怀仁县完成57.38亿元,增长28%。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剔除两权价款收入81712万元,下同)在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再度实现新的突破,创纪录地完成5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01亿元,增长50.37%。两项收入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位,且总量均前移一位。分部门看,国税系统征收35.54亿元,增长48.17%;地税系统征收11.67亿元,增长32.36%;财政系统征收4.21亿元,增长87.15%。全年一般预算支出37.42亿元,比上年增长83.96%;其中农林水气支出3.52亿元,增长24.57%;文教科卫支出7.71亿元,增长29.12%;行政管理费支出4.82亿元,增长21.65%。全年财政对科技、教育、农业的投入达到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09%,增幅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4374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1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比省定目标低1.4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万元GDP平均耗水量为194.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68%。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75人,比上年减少0.67人,下降47.18%;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29人,减少0.94人,下降76.42%。全年煤炭资源回采率(含平朔露天煤矿)达到77%。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对资源的依懒性过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经济经营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素质仍是今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4.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1千公顷,增长0.2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7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12千公顷,增长1.34%;油料播种面积27.95千公顷,减少4.63千公顷,下降14.21%;蔬菜播种面积16.42千公顷,增加0.87千公顷,增长5.59%。 全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72.81万吨,比上年增加6.07万吨,增长9.09%;粮食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2856公斤增加到3075公斤,增长7.67%。其中高产作物玉米产量57.16万吨,增加1.91万吨,增长3.45%;油料产量3.02万吨,增加1.2万吨,增长57.1%;蔬菜产量69.18万吨,增加5.68万吨,增长8.94%。 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6.39万吨,增加3.34万吨,增长5.5%;牛奶产量40.13万吨,增加6.78万吨,增长20.33%;禽蛋产量1.88万吨,减少0.17万吨,下降8.2%。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数达到37.34万头,比年初增加0.23万头,增长0.6%,其中良种及改良种乳牛15.14万头,增加1.88万头,增长14.16%;猪存栏28.96万头,增加0.31万头,增长1.07%;羊存栏143.55万只,减少16.26万只,下降10.17%;家禽存栏271.47万只,减少31.32万只,下降10.34%。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548.88万亩,比上年的554.56万亩减少5.68万亩,下降1.02%。全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54万吨,增长0.7%;地膜使用量2828吨,增长4%;地膜覆盖面积56.87千公顷,增长11.7%;农药使用量646吨,增长12.7%;农村用电量(不包括县办工业、城镇生活用电)1.59亿千瓦时,增长1.2%。 三、工业及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2.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完成工业增加值119.77亿元,增长23.6%;实现销售产值307.87亿元,增长41.8%。 全年全市1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09.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86%;实现利润21.95亿元,利税50.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18%和66.09%。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税26.3亿元,增长71.25%;地方企业实现利税23.83亿元,增长60.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5.9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47%。 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5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6%;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2.79亿元,增长14.2%;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61亿元,下降11.62%。全年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09万平方米,增长63.5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87.36万平方米,增长38.1%;实行投标承包面积76.25万平方米,增长53.51%。 四、交通运输及邮电业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保有量达到3.5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0.9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37万辆,增长52.01%。民用轿车保有量0.77万辆,增长30.36%,其中私人轿车0.65万辆,增长69.03%。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36公里,比上年末的5058公里增加2278公里,增长45.04%;年末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9.05公里,比上年末的47.61公里增加21.44公里,增长45.04%。全年全市共完成公路货运量8486.9万吨,货物周转量28565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2.52%和-2.51%;完成公路客运量1582.9万人,旅客周转量7556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3.46%和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