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朔州市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围绕"提前三年翻番,再造一个朔州"的宏伟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加强管理,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共完成18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3.6%,增幅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市中排名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6:51.7:35.7调整为10.2:58.4:31.4。分地区看,朔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13.6%;平鲁区完成16.1亿元,增长0.2%;山阴县完成24.8亿元,增长18.4%;怀仁县完成40.4亿元,增长19.5%;应县完成11.4亿元,增长4.4%;右玉县完成6.7亿元,增长7.6%。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1.6%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4.6个百分点。同时产业结构发了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8.6:43.3:38.1调整为2005年的10.2:58.4:31.4,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5.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是朔州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物价涨幅明显回落,整体水平趋于稳定。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05%,涨幅与上年相比回落了4.2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6%,同比回落了2.06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持续看好,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在2004年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再次创下历史新纪录。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6%,提前3年实现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到2008年财政收入跨过30亿元”的预定目标,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6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增值税完成22.1亿元,同比增长66.7%;营业税完成2.1亿元,增长38.8%;企业所得税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84.9%;个人所得税完成1.4亿元,增长37.4%;资源税完成1.9亿元,增长1.2倍。分征收系统看,国税部门完成23.9亿元,比上年增长67.2%;地税部门完成8.8亿元,增长57.5%;财政部门完成2.2亿元,增长66.5%。全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9.3%,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提高了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各级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充实的物质保障。2005年全市当年一般预算支出总额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用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支出0.4亿元,同比增长53.4%;用于社会保障补助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支出1.7亿元,增长18.5%;农林水气事业费支出2.8亿元,增长3.4%;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0.6亿元,增长32.3%;教育支出4.4亿元;增长41.1%。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4.4倍和1.8倍,整个“十五”期间,两项指标分别以年均40.2%和22.7%的速度逐年递增。 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471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82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40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4%,比省定目标低2.1个百分点。 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主要依赖于对地下资源的高度开发、利用之上,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在煤炭生产领域内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还比较严重。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今后全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农业 200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3.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千公顷,增长12.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3.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4千公顷,增长14.9%。在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18.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了7.4千公顷,增幅达到6.6%。此外全年油料播种面积32.6千公顷,减少0.1千公顷,下降0.3%;蔬菜播种面积15.6千公顷,增加3.5千公顷,增长28.6%。 粮食产量因干旱有所下降。全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6.7万吨,比上年减少5万吨,下降6.9%;粮食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3530公斤减少到2856公斤,下降了19.1%。其中玉米产量55.3万吨,增加0.5万吨,增长1%;油料产量1.9万吨,减少1万吨,下降34.5%;蔬菜产量63.5万吨,增加14.2万吨,增长28.7%。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6.1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猪肉产量3.3万吨,下降3.1%;牛肉产量0.8万吨,下降8.6%;羊肉产量1.5万吨,增长15.8%;禽肉产量0.3万吨,增长8.3%。全年牛奶产量33.4万吨,增长21.2%;禽蛋产量2.1万吨,增长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达到37.1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牛存栏数26.1万头,下降3.6%,其中奶牛存栏数13.3万头,增长18.2%;猪存栏28.7万头,增长0.9%;羊存栏159.8万只,比上年增长4.9%;禽类302.8万只,增长10.6%。 年内全市新增耕地0.5千公顷,减少耕地4.8千公顷,年末耕地总资源达到369.7千公顷,比上年的374千公顷下降1.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9万吨,比上年下降5.8%;地膜使用量2719吨,增长7.3%,地膜覆盖面积50.9千公顷,增长0.4%;农药使用量573吨,下降14.1%;农村用电量(不包括县办工业、城镇生活用电)1.6亿千瓦小时,增长6.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4%。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7.3亿元,增长27.6%;集体企业增加值2.6亿元,下降33.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19.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72.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6.4%。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增长0.7%;重工业增加值85.9亿元,增长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