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朔州市统计局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45所,全年共招收学生4.7万人,毕业学生4.4万人,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2所,全年共招收学生1.4万人,毕业学生1.3万人,在校学生4万人;普通初中123所,全年招收学生3.3万人,毕业学生3.1万人,在校学生9.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学教师6738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高中教师1945人,增长8.8%;初中教师4793人,增长2.5%。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82.8%和94.6%。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6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333万元;全年专利申请达到25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项,6项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朔州市粉煤灰精细化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小试成果;全年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0多项,试验推广农业新品种50多个,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2个、省级种植业智能决策系统2个;全年全市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总额达到了609万元,其中市本级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310万元,占到财政支出的0.7%;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科技交流交易活动。年末全市科技人员达到2.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以繁荣文化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动力,强化市场管理,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春节、元宵节两大传统节日期间,全市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之春”系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调演、流光溢彩的灯展、载歌载舞的庆新春文艺节目、颇具现代气息的高科技特色景观营造出欢乐喜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全市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盗版、整顿互联网营业场所等一系列净化文化市场的专项活动。全年共对17家软件销售单位、4家软件装订单位进行了检查,对60余家网吧进行了集中整顿,均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1.6万册,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03%、电视人口覆盖率98.52%,有线电视用户5.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8个,其中,医院29个,卫生院97个,门诊部6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所1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拥有床位3590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2839张,卫生院拥有床位682张,门诊部拥有床位24张,妇幼保健机构拥有床位45张。年末全市 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81人,其中执业医师2032人、执业助理医师357人、注册护士931人、药剂人员289人、检验人员17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95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建有群众健身辅导中心、站、点6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60人。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和比赛112次,参加人数达到12万人次。特别是2005年5月,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资格赛上,我市体育代表队在青少年武术、散打、摔跤、击剑、矛道、田径、举重、篮球等8个项目的比赛中,共夺得2金、1银、1铜、13个名次,共有68人进入省运会决赛阶段的参赛资格,为朔州体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中心,大力实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共组织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州北街、马邑北路、市委西区、八一路、顺义路等7项市区重点工程,完成市区重点工程投资6700万元。二是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巩固已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市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共建成公园、小游园、广场等公共绿地6.8万平方米;完成安泰街等7条路段的绿化新栽、补植和改造工程;完成总面积15.8万平方米的城北园林苗圃扩建和防风林等绿化工程。经过一年的投资建设,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6.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0.53平方米。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年末市区供水管道总长度达到443公里,年供水总量9725万立方米;天然气管道总长度140.2公里,年供气总量达到4384万立方米;全市天然气用户达到2.5万户,比上年增长4.2%;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61.7万平方米,其中家庭住户供热面积268.3万平方米。

环保工作扎实有效。一年来,全市环保部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突破口,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大检查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年市区两级共拆除采暖锅炉78台,桑拿洗浴锅炉45台,茶炉37台,并将122家宾馆、饭店、食堂的燃煤大灶改用清洁能源。仅此一项就使市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物2127吨,烟、粉尘排放物6893吨,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比上年分别下降了56%、25%、35%。全年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达到246天,比上年的199天增加了47天。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1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6.1%,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7.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据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1‰;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6.9‰,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50.7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7.8万人,女性人口72.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6;分城乡看,城镇人口63.3万人(其中居住在市区的人口21.9万人),乡村人口87.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7元,比上年增加1021元,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52元,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81元,比上年增加286元,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1元,增长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3%,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