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造特色,争先发展”,在全国、全省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普遍趋好的良好环境下,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朔州历史少有的喜人成果。 一、综合 2002年,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一大批调产项目顺利实现投产见效,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大力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显著好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表现出历史少有的积极趋向。据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第四个高增长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6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7.2%。分县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如下:朔城区18.15亿元,增长11.7%;平鲁区12.19亿元,增长14.1%;山阴县13.33亿元,增长14.3%;应县8.12亿元,增长13%;右玉县4.03亿元,增长13.8%;怀仁县25.26亿元,增长14.5%。六县区中有四个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82元。 市场保持平稳,物价略有下滑。与2001年相比,2002年的市场商品供应更加充裕,价格再次出现下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68%,比上年101.1%的总指数下降了2.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0.88%,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但比上年101.2%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也下降了0.32个百分点。 社会秩序稳定,改革稳步推进。面对少有的良好发展环境,200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齐抓经济,社会秩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喜人形势。就业形势喜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4372人,比上年又减少1136人,乡村从业人员424533人,也比上年减少2032人。通过多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4378人,再就业率达到41%。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继续表现在体制、机制和环境三个方面。宏观经济中体制不畅,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够充分、完善,经济活动中非市场性制约因素较多;微观经济中运行机制不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缺乏规范化、科学化手段;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和改善。此外,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稳定,下岗失业人数较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等问题,也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着消极作用。 二、农业 2002年,面对多年不遇的喜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在市县(区)乡三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着力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林牧渔业全面提高。 种植业生产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0.41千公顷,比上年提高11.43%;粮食总产量达到600511吨,比上年增长3.7倍;总量虽未达到朔州历史粮食产量最高年1996年,但亩均产量201公斤,比上年亩产提高3倍,比1996年亩产水平提高1.5%,为建国以来朔州粮食亩产量最高水平。全年油料产量37471吨,增长6.8倍,甜菜产量148166吨,增产1.74倍,蔬菜产量688241吨,增产99.5%。预计全年种植业产值可达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作为全市农业经济重要支柱的畜牧业,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在2001年大灾之年,也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长13.7%。2002年在种植业全面回升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色。据统计,全年全市猪、牛和羊的饲养量分别为628191头、288399头和1996266只,与上年相比猪增长0.73%,牛下降0.65%,羊增长10.25%。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350303头,比上年增长5%,其中奶牛存栏80221头,增长10.04%。全年肉类总产量51726吨,比上年下降5.1%,奶类产量220667吨,增长7.66%,禽蛋产量19051吨,增长2.29%。全年畜牧业可完成产值10.85亿元,增长1.2%。 林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9.15万亩,比上年增长2.69倍。其中营造防护林67万亩,比上年增长3.73倍;营造经济林1.36万亩,比上年下降32.7%;此外还营造用材林7335亩。全年四旁植树438万株,全市林业生产可完成产值9852万元,比上年增长75.4%。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通过实施积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年末耕地面积301600公顷,比上年末下降5.26%,其中水浇地面积99595公顷,比重33.02%,比上年水平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6406吨,比上年增长6.44%;地膜使用量1927吨,增长2.61%,地膜覆盖面积38014公顷,增长0.1%;农用柴油使用量11709吨,增长23.03%;农药使用量552吨,增长11.74%;农村用电量13566万千瓦小时,下降2%;农业机械总动力1138331千瓦,比上年增长12.73%。 三、工业 2002年在支柱工业产品市场看好,煤炭工业全面回升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向,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大幅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9903万元,增长14.8%。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26亿元,增长11.56%,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企业完成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21.95%,增速高于上年14.4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良好的产销衔接状况,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2年全市1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07803万元,增长25.7%;实现利税112366.8万元,比上年增长39.22%,其中利润总额77228.1万元,增长155.78%。企业资产负债率59.15%,比上年降低1.07个百分点;全年全部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55642元/人,也比上年提高7185元/人,增长14.83%;企业资金利税率高达16.1%,比上年提高8.9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由上年的14户减少到11户,减亏3户,亏损面下降2.52%,地方亏损企业亏损额也由上年同期的2430万元下降到1854万元,减亏额576万元,减亏幅度达23.75%。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2年如期实现初见成效的目标。结构调整促成全市经济迅速摆脱九十年代末的困境,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2002年全市重点调产项目资金筹措、到位状况良好,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全年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朔州市山阴县金海洋洁净煤公司“双500万”水煤浆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2400万元,雁门乳业有限公司完成5255万元,太原狮头集团朔州水泥厂11万吨回转窑生产线完成6000万元,等等。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带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明显提高,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99年的15.6:47.4:37演化为2002年的14.1:49.44:3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