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朔州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在以项目投资为突破口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带动下,从2000年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壮大。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可完成38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在上年创纪录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14亿元,增长86.6%;更新改造投资可完成2.89亿元,增长12.3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891万元,增长5.82%。全年仅私营个体经济就完成投资18851万元。

投资效果明显趋好。全年开工的109个基本建设施工项目中,完成投资项目55个,项目投产率50.5%;37个更新改造施工项目中,年内投产34个,项目投产率91.9%。年内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6871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6915万元,私营个体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2620万元。通过积极的投入,紧张的建设,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全年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等基础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8.43亿元,使新大经济增长点逐步成熟,各行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全市全年新增洗煤能力8万吨,亚麻织布12万米,水泥6万吨,日用陶瓷1246万件。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全面提高。2002年全市统计的36家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展开施工项目460个,完成增加值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56.2%;实现利税934万元,增长5.1倍。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0.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倍;房屋竣工面积33.16万平方米,增长2.03倍。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5公里,比上年增加300公里,增长7.13%。公路密度由“八五”末的21.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全年共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7.69亿元,总建设规模650公里。新增通油路的乡3个,通油路村60个。伴随道路条件、站场设施的改善和运输市场的开放,全市交通运输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公路运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260万人,旅客周转量622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提高9.1%和9.5%;完成公路货运量550万吨,货物周转量19425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9.2%。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2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139万元。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5163门,比上年增长10.04%。年末电话用户146022户,比上年新增24188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6136户,城市住宅电话用户85376户,城市普通公话720户,农村电话用户49886户,农村住宅用户43631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44万户,比上年增长40.25%,净增4.43万户。全市通电话的行政村136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4%,比上年又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9.9部,比上年提高1.58部。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2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对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大背景下,全市消费品市场表现出积极的繁荣景象。全年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7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上年8.1%的增长幅度又提高1.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的38.85亿元计划任务1.34个百分点。分销售地区看:市的零售额9.44亿元,增长10.2%;县的销售额18.63亿元,增长10.3%;县以下的零售额定11.3亿元,增长7.45%。消费品零售仍然集中体现在县及县以下,比重分别为47.33%和2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25.21亿元,增长0.2%;餐饮业完成4.84亿元,增长74.6%;其他行业完成9.33亿元,增长15.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4.45亿元,下降7.3%;集体经济完成2.36亿元,增长22.8%;个体经济完成21.26亿元,增长1.15%;私营经济完成4.72亿元,增长79.7%;股份制经济完成1.07亿元,增长6.7倍。国有商业经济市场份额只有11.3%,比上年下滑2个百分点,而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达到66%,比上年又提高0.2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消费品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贸易额17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6%,超额66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取得朔州对外贸易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出口完成906万美元,一举扭转上年的下降趋势,增长199.9%,完成年度计划的211.7%,是近年来对外贸易中首次出现的出口大于进口的一年,全年进口完成860万美元,增长40.8%,也比上年增幅提高近6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集中反映在朔城区、怀仁县和山阴县,分别完成579万美元、557万美元和630万美元。

2002年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009万美元,分别是朔州热电厂引进香港资金1209万美元,平鲁区引进美国资金80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02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特色,争先发展,以“财源建设”为主题,狠抓收入不放松,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财政收入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42亿元,同口径增长23.15%,增收23349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4亿元,同口径增长28.83%,增收10158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3055万元,增长27.78%,增收7178万元;农业四税完成2090万元,增长1.41倍,增收1222万元;企业收入完成2810万元,下降4.78%,减收141万元;专项收入完成2460万元,增长43.35%,增收744万元;其他收入完成4971万元,增长10.3%,增收725万元。

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年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100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3.29%,增支19021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6785万元,下降9.24%;事业行政经费支出执行86465万元,增长25.91%;政策性补贴支出执行1799万元,增长46.74%;专项支出执行1504万元,增长14.9%;其他支出执行4127万元,增长38.72%。

金融运行积极健康,信贷资金作用明显。2002年全市金融系统在自身经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正确处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实现了信贷投放和其他融资投放的较快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全年各项存、贷款均呈增长态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现金投放增长强劲。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69亿元,增长16.3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78亿元,增长11.51%;企业存款余额25.84亿元,增长22.6%。各项贷款余额98.5亿元,增长8.84%,增加8亿元。贷款趋向集中,结构趋于合理。全年新增贷款的96%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的骨干企业与利税大户。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0.21亿元,增长16.46%,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98亿元,下降25.55,中长期贷款余额33.9亿元,增长1.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11.88亿元,同比增长6.87%,增收13.61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30.67亿元,同比增长7.37%,增支15.83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累计净投放现金18.79亿元,增长13.4%,较上年多投放2.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