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中央企业快速增长,地方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中央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倍;地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亿元,增长0.87%;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9亿元,增长5.27%;市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7亿元,增长19.88%,县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8亿元,增长7.38%。 工业产销率提高,煤炭外销形势良好。2001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7%,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去年全市共销售煤炭4337万吨,比上年增长7.46%,其中铁路外销增长14.4%。多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市统计的2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12种比上年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1%;实现利税9.9亿元,增长37.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8亿元,增长54.46%。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3%;利润总额391万元。施工工程个数25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9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1%;房屋竣工面积36.93万平方米,增长3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个人和农村集体投资)完成46.34亿元,比上年下降5.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2亿元,下降7.69%,占投资总量的比重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52亿元,下降7.6%,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84.88%下降到83.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7亿元,增长5.48%,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4.86%上升到16.62%。全市的投资结构正沿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积极改善。 基本建设投资下降。全市基本建设投资35.51亿元,比上年下降8.78%。其中中央投资21.7亿元,比上年下降24.5%;省属企业5.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63%;市及以下投资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5%。 更新改造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受扶持潜力产品和增加技改投资的推动,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1.38%上升到12.62%。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投资在商品住宅投资加快的拉动下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9%。其中住宅投资1.85亿元,增长14.2%;全年竣工房屋面积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36%;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3.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8%;商品房销售面积22.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19%。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全年确定的11项重点工程总计投资4.5亿元,其中续建的4个项目中,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杜河水电站已全部完工或基本完工,城网改造和大宁煤矿完成了年度目标,新开工的七个项目中,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游泳馆基础工程基本完工,1830项目和凤呜中学正式开工,会展中心具备了开工条件,张峰水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晋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58公里,比上年增加206公里,增长7.76%;高速公路达到68公里,增长25.92%。 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010.4万人,比上年增长3.94%。公路货运量0.68亿吨,比上年增长2.1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4.84%,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99%。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5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03%。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84皮长公里,比上年增长128.39%。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3.5万门;净增住宅电话用户10.4万户,其中城市净增3.1万户,农村净增7.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6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0.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5万户,增长3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29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58%;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3.56部,比上年提高4.94部。 六、市场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5.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0.27亿元,增长8.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餐饮业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1.9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58亿元,增长32.91%;制造业零售额4.82亿元,增长3.04%。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8.85%;集体经济零售额7.42亿元,增长11.23%;股份制经济零售额1.36亿元,下降43.67%;私营经济零售额0.88亿元,增长30.38%;个体经济零售额21.68亿元,增长6.75%。 重点商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市统计的36家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0.51亿元,比上年提高1.35倍。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1年全市成功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贸易洽谈会,宣传我市产品,提高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出口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4家,外贸出口完成10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2.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3.4%。分类别看,除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2.8%和4.4%外,其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食品类下降0.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5%;衣着类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及服务下降8.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1年,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各项收入,不断强化收入征管,使全市财政收入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大幅度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0%。其中工商税收5.4亿元,增长14.7%;农业四税0.32亿元,增长8.27%;企业收入1.94亿元,增长97.62%。财政支出进一步向重点支出需要倾斜,支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2%。其中,科技三项费用下降13.38%,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增长0.1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74.54%,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41.21%,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增长19.88%、33.38%和29.48%,卫生经费增长14.93%。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