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晋城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农村各业在种植业遭灾严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工业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增幅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亿元,下降16.0%;第二产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8.7:52.2:39.1调整为6.4:53.1:40.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9元,比上年增加639元,增长8%。

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战略重组步伐明显加快。有8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财政改革步伐较大,市直部门全额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基本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展开,全市撤乡并镇工作全部完成。与此同时,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也有较大进展。

结构调整顺利入轨。2001年是结构调整的“入轨”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在结构调整方面以“三加一新”为重点,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结构调整成绩斐然,效果明显。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小杂粮、蔬菜、干鲜果、蚕茧、大麻、中药材、瘦肉型猪、草食畜牧业等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规模型龙头企业达到30多家,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传统主导产业上档升级步伐加快。煤炭业“关小改中建大”,关闭矿井117座,50%以上的煤矿实现了五级筛分,块炭率达到43%,加工转化率达到20%,沁水永红和兰花大阳两座百万吨矿井建成投产。冶炼业“关小建大抓示范”,开工建设了5座100立方米级高炉,沁水的120立方米高炉和泽州的179立方米高炉点火投产。铸造业“关小改中上档次”,重点开发建设了一批年产量5万吨以上、售价每吨5000元以上的中高档铸造项目,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潜力产品培育和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安排重点潜力产品和技改项目23个,总投资24.6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6.8亿元。积极开发旅游产业,皇城相府等旅游景点异军突起,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民营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05.22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48万人,减少0.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76.26万人,增加0.07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2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不高,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收入下降;城市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启动不够,巨额存差与经济建设资金短缺并存;科技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比较严重,可持续发展的难度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够宽松。

二、农村经济

2001年,在农业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市通过千方百计抗旱救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发展杂粮、干鲜果、草食畜牧、蔬菜等四大产业,积极发展优质农业和订单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业因灾减产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保持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种植业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3.3万吨,比上年减产21.8万吨,下降29.04%。其中,夏粮减产5.5万吨,下降24.82%;秋粮减产16.3万吨,下降30.8%。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03.0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73千公顷。受气候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受挫,单产比上年下降25.99%。全市棉花产量为1441吨,比上年减产12.08%。油料产量由于主产区受灾严重,大幅减产。全市油料产量12788吨,下降38.85%。蚕茧产量2660吨,增长0.91%;蔬菜产量19.75万吨,下降20.75%;水果产量3.92万吨,下降17.99%。

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0万吨,比上年增长2.3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80万吨,增长2.70%;牛奶产量2211吨,增长48.79%;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9.24%。年末大牲畜存栏8.22万头,比上年末减少23.96%;猪存栏34.35万头,减少5.17%;羊存栏40.75万只,增长19.22%。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1年,全市在狠抓主要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林业科技项目,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了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据统计,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69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31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45千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1.77千公顷,与上年末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5.22万吨,减少0.25%;农用薄膜使用量达到1255吨,比上年下降5.70%;农药使用量达到1036吨,比上年增长10.57%;农村用电量达到5.69亿千瓦小时,增长3.45%。

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和全部私有企业(下同)完成现价总产值160.8亿元,完成营业收入133.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3%、9.63%。完成增加值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9.11%,乡镇企业共提供税金3.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高奏快一点发展主旋律,紧紧扭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狠抓“三大管理”(骨干企业、潜力产品、重点项目)和“四大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潜力产品、民营经济、消费需求),为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全市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71.9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其中市及以下工业下降0.08%,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增长11.59%,重工业增长6.19%;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