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晋城市统计局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6.19亿元,比年初增加21.65亿元,增长11.1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2.41亿元,增长17.28%;财政存款1.71亿元,增长22.23%;农业存款4.52亿元,下降11.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71亿元,增长11.49%。各项贷款余额110.64亿元,比年初增加9.52亿元,增长9.42%。其中短期贷款增长8.3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51.90%,中长期贷款下降0.3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0.62亿元,现金支出337.54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3.08亿元。

证券投资业务下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市场开户数为12919户,营业收入为904万元,比上年下降23.3%;实现营业利润268万元,比上年下降50%。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金额达228.7亿元,保费收入29862万元,增长41.8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51万元,增长28.06%;人身险保费收入19511万元,增长50.5%。支付各类赔款6478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713万元,人身险结付与赔款1765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1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8项,市级科技开发项目64项),科技总投资3.1亿元,以高新技术带动四大产业升级。涌现出兰花煤业、高平冶化公司、晋城钢岭地等6家科技创新企业,实现产值4.15亿元,实现利税1.01亿元。名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技术咨询人数达2000余人。组织科技知识讲座36次,赠送科技书籍近万册,散发农业技术资料3万余份。民营科技企业方兴未艾。2001年认定民营科技企业8家,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26家,从业人员1800人,资产总额近亿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小杂粮基地别具特色。全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积达到98%,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7.5%。科技成果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开发区入区企业19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家。开发区全年实现产值3.08亿元;实现利税162万元;创汇11万美元。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有新的发展。2001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88所,在校学生34.45万人,增加2.01万人,比上年增长6.2%。招生数9.84万人,增加1.17万人,毕业生7.77万人,教职工3.17万人。全市初中在校学生11.13万人,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20.0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25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6.35万人次。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文化表演、竞赛活动。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7个,广播电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5%,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13.45万户。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水平稳定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1个,床位6600余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农村乡镇卫生院75个,床位1400余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500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500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10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到3.5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7枚、13枚和8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8.88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愈来愈多。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5‰,死亡率为6.40‰,自然增长率为6.7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其中市镇人口74.07万人,乡村人口143万人。年末户籍人口数为210.63万人。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2001年,随着国家和省职工调资政策的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74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65元,比上年增长6.11%;由于粮食大幅减产,关闭“五小”工业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比上年下降1.3%。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机构52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851张,福利院收养人数408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2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54万元。全年筹集使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634万元,3000多名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积极开拓就业门路,安置分流下岗职工1026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达到100%,2.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非国有企业达到8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6万名低收入保障对象按时领到了生活补助。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达到61%,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式启动。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1年,全市共检查工业企业近千家,并对126家死灰复燃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关停取缔。全年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10个,执行率达到100%。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增城市烟尘控制区2.3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13.3平方公里;新增煤气用户4000户,到年底气化率达到35%;城市绿化迈上新的台阶,建成绿化达标小区8个,绿化达标单位15个,街道绿化带3公里;全年取缔分散锅炉86台,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系相对于2000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