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旅游业稳定发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旅游总收入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

六、对外开放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209个(不含北部新区),合同投资416亿元,实际利用资金57亿元,增长104%。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6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64571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788万美元;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1%,其中出口6.44亿美元,增长127.2%。

七、交通运输、邮电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8.4%。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91475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63405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9.7%、123.3%;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2251公里;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83万辆;固定电话用户达23.08万部,移动通讯用户达49万户,比上年增长19.7 %。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达6.23万户,比上年增长43.9%。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55749万元,邮电业务收入476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0%和21.9%。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8443 万元,增长56.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310854 万元,增长50.5%,其中不含北部新区地方财政收入165093万元,比上年增长56.1%。地方财政支出80639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不含北部新区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 319668万元,增长41.2 %。

金融运行保持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3.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8.09亿元,增长39.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6.06亿元,增长15.3%。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70.83亿元,比年初增加89.49亿元,增长49.3%,高于存款增速10.1个百分点;短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年末短期贷款余额63.76亿元,比年初增长32.8%,其中工业贷款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1%,商业贷款7.62亿元,增长404.9%。

保险业务稳定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达24114万元,比上年增长22.1%,赔付支出40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市级各类科技项目65项,其中农业科技项目29项,工业科技项目30项,社会科技项目6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全年投入科技发展资金1850万元(不含北部新区),其中本级1700万元;认证登记技术合同项目813项,合同成交额6016万元;全年专利申请331件,获得专利权254件,比上年增长24.5%。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使渝北教育环境更优化,教育资源更丰富,教育成果更丰硕。全年普通高考参考人数4691人(不含北部新区),上线3619人,上线率达77.15%,重点本科上线人数485人,本科线人数1286人。教育布局得到优化,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深入实施。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03万人,小学158所,在校学生5.66 万人,幼儿园130 所,在园幼儿1.7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110场,举办展览18个,文艺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75件,其中国家级42件;全区共有剧场、影剧院3个,文化站(馆)19个; 公共图书馆藏书33.27万册(含电子图书),书刊外借32.16万册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闭路电视用户5213户,新建光纤干线200公里,建设光接点100个,同轴主支干线312公里,广播人口覆盖率99%,电视人口覆盖率97.6%。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坚持以社区为主要阵地,以举办群众性体育竞技活动为载体,组织、指导群众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比赛,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举办区级大型运动会7 次(不含北部新区),发展等级运动员59人、等级裁判员16人。举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女职工运动会”、“公仆杯”、“红树杯”等群众性运动会,开展了渝北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竞技体育再结硕果,获得市级金牌43枚、银牌48枚、铜牌31.5枚;获得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3枚。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全区共有41.40万农民参加,参合率80.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区、镇(街道)、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巩固和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发病率下降,6岁以下儿童7苗全部免费接种,各种菌(疫)苗接种率全部达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5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332张,执业医师、助理866人,注册护师、护士496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年末城市道路实有铺装面积877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938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2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5.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化率达63.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年内新增多条公交线路,城市营运车辆增多。渝北天然气公司供气量3442万立方米,年末生活用气人口35万人,中法供水公司供水量2494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190万吨。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健全,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年末有污水处理厂5个,日处理污水能力8万吨,全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3个,完成污染治理投资1545.7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1%。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18天,占全年天数的比例达87.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127元,比上年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比上年增长21.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82元,增长30.6%,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2.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708元,比上年增长19.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8158元,比上年增长12.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39.31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2台、洗衣机18台、电冰箱38台、摩托车9辆、固定电话33部、移动电话121部;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3.4台、电冰箱97.2台、摩托车5.7辆、移动电话137.7部、家用电脑41.5台、汽车6.6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