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双桥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双桥区统计局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总量控制指标COD年排放量300吨,SO2年排放量100吨,烟尘年排放量50吨,工业粉尘年排放量10吨,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量6000吨,均控制在年度计划内,全面实现了“十五”总量控制目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6分贝,达到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标准。垃圾日产日清,全年生活垃圾粪便清运量37.8万吨,清运率达100%。完成垃圾处理场国家评审,第一批国债资金860万元已拨付到位。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540万元,增长9.8%。

货运客运有增有降。全区完成客运量112万人,比上年增长3.7%,货运量148万吨,下降2.0%;完成旅客周转量3980万人公里,下降1.3%,货物周转量6320万吨公里,增长1%。2005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2公里,比上年末净增27公里。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邮政业务收入完成254万元,增长5.8%;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424万元,增长17.8%。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14452部(含小灵通),其中私人付费电话7962部。年末全区有移动电话用户1万户,增长12.4%。

七、商业

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见旺的活跃态势。随着时代广场、四方井片区和园区新城组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好转。全区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0.6%,批发零售贸易业13210万元,增长13.2%,居民消费升级以住房、通讯类商品为代表力促消费升温。个体私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共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436户,从业人员6884人,较上年增加312人。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功开展首届房交会,成效明显。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301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

商品房市场供求两旺。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33.9万平方米,增长63.8%,竣工面积12.6万平方米,增长109.3%。商品房销售面积14.1万平方米,销售额12322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和159.8%,其中现房销售面积5.8万平方米,销售额4789万元,期房销售面积8.3万平方米,销售额7533万元;在商品房销售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2.3万平方米,增长156.3%,销售额7961万元,增长205.6%。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平稳运行。受区内汽车行业下滑影响,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4亿元,比上年下降1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03万元,增长15.1%,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5%提高到7.3%。地方财政支出1.05亿元,增长17.6%,其中,农业经费1073万元,增长43.8%;科技经费98万元,增长7.7%;教育经费1070万元,增长10.8%。

金融业稳步增长。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479万元,比上年增长6.2%。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其中,工业贷款4.38亿元,增长19.6%。

九、教育和科技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我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共有学校14所,其中小学11所,中学3所,共有在校生7602人,其中小学生4417人,初中生2086人,高中生1099人。2005年,全区小学毕业及格率96.4%,优生率63.7%,比去年提高14%;全区中考上线人数112人,上线率2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高考上线人数达到127人,上线率65.1%。高中招生人数超过600人,比全区初中毕业生总人数多159人,社会公认度显著提高。

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区共有教师461人,其中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共有194人,占教师总数的42.1%,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共有25人,占教师总数的5.4%,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9.3%、91.2%。2005年共计组织参加市级培训174人次,区级培训385人次,校级培训5735人次,全区教师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

十、文体、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投资280余万元,完成了区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建设任务;先后共投资近40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和摄录设备的更换工作;组织开展了建区3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元旦、春节五大系列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全区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发展到0.61万户。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0.5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9张,卫生技术人员20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1人,注册护士53人。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7%。

十一、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突出。年末全区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万人,占50.7%;非农业人口2.34万人,占49.3%;男性2.44万人,女性2.3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51.4:48.6。全年共出生393人,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达到94.76%,出生率为8.3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106,保持在正常比值范围内;死亡人口185人,死亡率为4.9‰;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8‰。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城镇在岗职工9228人,比上年增加27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515人。年末全区有12491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1477人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失业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9901人。全区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有1166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052万元,增长10.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07元,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7元,比上年增加1131元,增长12%;人均消费性支出6249元,增长9.9%。其中,食品支出2144元,恩格尔系数0.34。农民人均纯收入3673元,增加398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支出3067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支出1430元,恩格尔系数为0.46。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1.5平方米,增加2.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3078元,同比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