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5年2月20日)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的主要机遇,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坚定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幅高于上年1个百分点,是巴南区撤县建区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3年的22.9:50.4:26.7调整为2004年的21.6:50.6:27.8。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322元,比上年增加1430元。

市场物价有所上扬。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7%,比上年上涨3.7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11.0%和8.9%、7.0%;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下降的有:衣着下降8.8%,交通和通讯下降0.8%。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全区从业人员为50.59万人,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9.08万人,比上年下降4.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3万人,比上年增长7.7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48万人,比上年增长2.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3%,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相对低下,优质农产品履盖面不大,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企业能源紧张,流动资金趋紧,经济增长的基础仍较脆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一、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4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粮经占地比调整为58.03:41.97,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6.3:83.7。全区粮食总产量39.85万吨,比上年增加2.38万吨,增长6.35%,农业总产值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6%。其中多经产值22.77亿元,比上年增长5.88%(见下表)。

在农业生产中,除小春粮食有所减少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百里生态观光农业经济长廊”建设进展顺利,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樵坪牌”贡米、“巴南银针”茶、“凤仙牌”花椒、“正州牌”猪肉等农业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全年整治、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576处,恢复工程蓄水42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恢复改善灌面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1万亩,整修水利枢纽3座,清淤整治山平塘850口,修复水毁渠道15.6公里,维修机电提灌机械3403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加快电力提灌站改造步伐,争取市区资金33万元,对30台1033千瓦电力提灌站进行了技术维修,确保了电灌站安全、正常运行。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10万株;建立花椒基地3万亩,花卉基地0.5万亩;完成天保管护50.24万亩,完成公益造林1.8万亩;防治森林病虫害1.97万亩,种苗产地检疫92%,调运检疫100%。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37%。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2.0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8297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7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保持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乡镇企业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总产值1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0%,营业收入13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利润总额6.05亿元,比上年增长79.5%。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据统计,全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12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2%。被评为2003年度全市民营经济十强区县之一,宗申集团、一品建筑公司获重庆市民营企业50强称号,鱼洞街道办事处、花溪镇被市评为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29%,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1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9%。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76.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0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5%,实现利润总额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3%。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62.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27%。出****货值8.97亿元,比上年增长53.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磷肥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快速增长之势(见下表)。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及汽、摩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9%;主营业务收入1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产销率达99.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4.28亿元,比上年下降8.2%;利润总额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亏损企业亏损额0.65亿元,比上年下降56.1%;亏损企业17个,比上年下降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4.8%,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长安铃木、宗申集团、重庆机床、渝汰白、华陶瓷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羚羊轿车、宗申摩托、数控机床、华陶瓷器等一批名优产品饮誉国内外。2003年度工业经济跻身全市前十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70.34%,实现增加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82%,房屋竣工面积4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42%。建筑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