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4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95%。实施各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区级重点科技企业11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57项,组织实施了区级项目30项,有29个产品被列入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其中国家一类新药血卟啉及其制剂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列入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宗申集团、华鼎制药、长江预应力等12家企业被市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对地区GDP的贡献率达到44.3%。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4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4.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5%。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高考上线2634人,上线率达到79.5%,应届高考2992人,上线2634人,上线率达到80.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分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名列分校前茅,重庆工学院、重庆经贸专修学院迁入巴南,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扩展建设进展顺利,巴南教育产业步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危房改造取得新进展。全年危改区级投入资金731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48万平方米。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成绩显著,儿歌、小说、摄影、美术、曲艺等佳作迭出,获市以上各类奖项19个。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文化科技书籍、农业科技资料20000份(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300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全区镇街通光缆电视,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广播电视先进区,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5.01%,电视人口覆盖率98.0%。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全区总人数的40%,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为100%,学校达标率为97.5%,全年开展大规模体育健身活动300场(次)。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残疾运动员李兵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为全市首夺奥运奖牌,获得100公斤级举重铜牌;区游泳队在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比赛中,夺得2金2银;鱼洞四校在全国第十七届“苗苗杯”小学生篮球赛中,夺得冠军。巴县中学女子篮球队在重庆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中,夺得冠军;区田径队在参加重庆市青少年田径赛中,获得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三名,并打破一项市级记录。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建立了全区二级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健全了区、镇、村疾病报告网络。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加强,举办禽流感防治培训2期,培训300余人,健康教育,药政管理日益规范。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041张,卫生技术人员2539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156人。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使场镇卫生饮水得到保证,农村厕所得到改善。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57543人,比上年增长0.14%。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44107人,女性为413436人,男女性别比为107.4:100。非农业人口253168人,比上年增长3.25%,占总人口的29.52%,比上年上升0.89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604345人,比上年下降1.11%,占总人口的70.47%。全区出生人口7722人、人口出生率为9.01‰,死亡人口8083人,死亡率为9.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全区2004年常住人口7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41万人,农村人口32.39万人,城镇化率59.4%。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7362人,其中无孩妇女7119人,占4.52%,一孩妇女124663人,占79.22%,二孩妇女24751人,占15.73%,多孩妇女829人,占0.53%。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9.11%。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4.57%。

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6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比上年增长15.06%。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1369元,比上年增长17.3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844元,比上年增长13.69%。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09人,其中:已有1515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后的就业率为53.93%。全年共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5223人实现就业,完成目标任务5000人的104%。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3%。2004年全区失业保险参保户数350户,参保人数34933人,征缴失业保险金78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等1219万元。全年认定职工伤(残)亡性质210件,签定劳动合同3317份。积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全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53个,参保人数4.6万人,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64万元,个人帐户和统筹支付956万元。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4年,全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6748户35418人,发放低保金3513万元,依法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462张。全区遗体火化率达到52.65%。办理结婚登记2975对,离婚登记2758对。

十二、移民和扶贫

三峡库区移民和扶贫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完成移民投资3413万元,安置移民423人。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新启动1个特困村项目建设,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个,完成12个,总投资365万元。完成1000户特困户温饱脱贫。救助280名失学儿童,对46名困难学生发放“解困助学基金”12万元。争取救灾救济资金522万元,救济灾民895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