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熟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小康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富民强市、和谐社会建设又有新突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9.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84.26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7.54亿元,增长18.7%。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59.8:38.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顺利完成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公共财政体制更加健全。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扎实推进,新建合作经济组织99家,持股入社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36.4%。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股权结构更趋合理。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虞景文华、阜成门恢复、红旗南路拓宽改造、尚湖环湖西路等工程如期完成,中央商务区、昆承片区、谢桥片区、黄河路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滨江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展开。新建城市道路13.7公里。尚湖大道、常昆公路和沿江一级公路改造段等工程竣工通车,常昆高速公路、204国道改造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第二自来水厂改造工程,改造农村管网53公里。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居民用户8600户。城市公交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增、调整公交线路11条。 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2006年,全市培训各类人员10.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2.3万人,失业培训2.1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4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 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年净增城镇社会保险参加人员2.5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1%,社会养老保险率达93.8%,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率提高到99%。 民营经济保持强势发展。2006年,全市新办私营企业1942家,新批个体工商户10206户,累计分别达12462家和56958家。全市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76.7亿元,新增超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168家。到2006年末,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39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私营企业362.08亿元,增长26.3%;个体工商户30.33亿元,增长4.3%。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认真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外向化和机械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市现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苏州市级2个。全年新认定无公害基地12个,累计112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97个;新认定绿色食品15个,累计97个;新认定有机食品5个,累计20个。新增苏州市名牌农产品13个,累计31个;新增江苏省名牌农产品2个,累计5个。水稻新品种“常优2号”通过国家审定,农业保险正式启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5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规模以上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0%,比上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重点企业骨干作用明显,全市3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收入的46.9%。“333”工程进展顺利,21家企业销售超10亿元,其中,波司登公司成为全市首家产值、销售双超百亿元的企业。全年新增2件中国驰名商标和3只中国名牌产品、18只国家免检产品。 建筑业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61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6.62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竣工面积695.11万平方米,增长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84.08亿元,增长5.2%;服务业投资完成75.22亿元,增长28.9%。在总投资中,外资完成80.40亿元,比上年减少19.3%;内资完成17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其中民资完成1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 房地产开发增长较快。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41.07亿元,比上年增长36.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0.28万平方米,增长32.8%;房屋竣工面积201.42万平方米,增长65.6%;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122.66万平方米,增长47.7%;商品房销售额50.87亿元,增长36.3%。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9.43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82亿元,增长11.7%。分地区看,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4.53亿元,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2.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6.8%。 各类专业市场经营活跃。2006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达4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常熟招商城成交额为306.77亿元,增长17.6%。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2.62亿美元,其中出口42.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30.1。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2006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5.69亿美元,其中,服务业注册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6.44亿美元。新增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86只、超3000万美元项目14只。引进3家世界500强企业。新增UPM、诺华、夏普3个外资研发机构。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三大板块”新增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占到全市总量的73.3%和77.2%,主体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突破。2006年,全市新签境外劳务及承包工程合同金额5469万美元,实现营业额506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42.4%。新办海外企业6家,累计达29家。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2006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80公里,比上年增加61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760公里。全市拥有各类民用汽车7.89万辆,其中“私家车”5.6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2.1%、28.5%。2006年全市完成客运量453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1745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2%、10.1%;完成货运量1780万吨,货物周转量1027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8.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