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统揽全局,围绕“开放型经济上水平,民营经济求突破,环境建设创优势”三大工作重点,克服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化解种种外在变数,坚定不移地走“昆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1年,全市经济在较快增长的平台上运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138.8亿元,比上年增17.4%,第三产业增加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63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654美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4亿元,增长38.5%。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0.0%提高到11.9%。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在调整中取得新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粮油生产获丰收,水稻亩产达581公斤,创历史新高。继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种养品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0:50调整为45:55,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家庭兼营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0.5%,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024万元,完成土石方633万立方米。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共复垦土地500多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4台;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8200万千瓦时。 工业 2001年,全市工业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4.95亿元、下降4.8%,集体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下降54.6%,三资工业总产值383.63亿元、增长25.0%,其他工业98.73亿元、增长33.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2.54亿元、利税总额41.55亿元、利润总额24.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17.0%和17.5%;亏损额为3.15亿元,比上年下降2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2.2%,劳动生产率为5.89万元,产销率为96.7%。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市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施工面积34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9%,竣工面积168.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6%。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运输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9.4%。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9.40万辆,其中汽车1.69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34.7%。私家车占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5940辆,占全市35.1%,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10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客运周转量1973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8%,完成货运量44万吨、货物周转量3701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7.9%。全市港口吞吐量44万吨,比上年增长4.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1年完成邮电业增加值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邮政在改革中发展,全年共发送信函522万件,其中特快专递22万件;发行报刊185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电信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年末全市市话、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4.63万门,比上年增长18.5%,市话和农话用户23.51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5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0%和13.3%;移动电话用户达25.78万户,比上年增长1.5倍。城乡电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1.9部,比上年增加34.9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0.87万户,ISDN用户4005户。宽带网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单位,ADSL宽带网用户有844户。 国内贸易业 2001年,全市积极开拓市场,全方位开展促销活动,增加信贷消费,抓住假日经济机遇,加快发展超市、连锁店等新型业态,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1年国内贸易业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39亿元,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7.34亿元,增长35.3%。全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2.35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2%。部分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与上年相比,食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工具类价格分别下降1.1%、3.0%、4.9%、2.8%,衣着类、文化娱乐用品类、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2.3%、7.7%、8.3%。服务类价格上涨4.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2001年全市金融系统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1.87亿元、贷款余额100.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2.2%;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94.02亿元、现金支出431.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和38.4%。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保险机构有5家,全年保费收入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房地产开发规模适度,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92.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3.0%和1.5%。商品房销售大幅上升,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58.3万平方米,增长34.9%。房屋二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过户面积达57万平方米。 旅游业 全市以旅游节庆为龙头,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年内先后举办了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丹桂园烟花汇演游园会、亭林园琼花艺术节、锦溪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阳澄湖大闸蟹旅游节等。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2.59万人,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周庄为255.1万人,比上年增长67.8%。假日旅游成为新的亮点,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旅游周”全市共接待游客69.7万人次。年末共有星级饭店12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