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常熟市统计局

常熟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要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格局,如期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创造了常熟历史上又一个发展黄金期。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高速运行。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8.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人均生产总值6493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1.90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0.50亿元,增长17.7%。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4:60.7:36.9。在最新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保持第五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列第四。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年新办私营企业1747家,新批个体工商户8679户,累计分别达11250家和56187家,到2005年末,民营经济计注册资本达到315.7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私营企业286.6亿元,同比增长35.5%;个体工商户29.09亿元,同比持平。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大力实施城乡供水建设,滨江自来水厂建成投用,完成农村管网改造198公里,长江自来水入户率达98%。各镇全面建成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日处理能力超过20万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竣工。天然气管网铺设加快推进,全年用气总量达3150万立方米。220千伏金桥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竣工运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7公里;锡太一级公路建成通车,苏通长江大桥及南接线、沿线一级公路、通江路路面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城市道路15公里、面积50万平方米;虞山城墙恢复、阜安湾传统民居整治等重点工程如期竣工。北门大街、书院街沿线剩余地块改造相继启动;昆承片区、中央商务区、黄河路片区、谢桥片区开发建设按期推进,昆承湖区域建设前期规划进一步完善。滨江新城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港城花园等工程竣工投用。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2005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200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65.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1平方米,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全市工业污染源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全面实行升级达标排放,远程监控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95.7%。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4844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2719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3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全市培训各类人员52382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5810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4737人。2005年末,全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为76.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96万人,第二产业46.5万人,第三产业23.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9.1:60.7:30.2。

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市属系统可改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完成市属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生产经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完善。国有资产重组和重建运营模式工作有序展开,市级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城市公交车公营改革顺利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继续推进。

二、农林牧渔业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以产业化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种植业的比重由上年的51.9%下降到50.1%;养殖业的比重则由上年的38.4%上升到40%。到2005年末,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88只,绿色食品83只,有机食品14只,顺利通过省生态农业市调研。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运行。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65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6%,比上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82.1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3%。

名牌战略顺利推进。2005年,全市新创中国名牌5只,江苏名牌15只。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2只、江苏省名牌产品67只、苏州市名牌产品135只;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34件、苏州市知名商标62件,名牌、商标总量在全国同类县市中均名列前茅。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74.4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9.3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2.5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6.3%、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在投资总额中,工业投资完成175.02亿元,增长22.7%;服务业完成投资58.33亿元,增长9.2%。从完成的投资情况看,外资完成99.6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内资完成28.24亿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民资完成9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房地产开发稳中有升。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施工面积391.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2%,竣工面积121.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4%。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和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5.54亿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07亿元,增长18.7%。分地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0.7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6.8%。各类专业市场经营活跃,成交额大幅上升。2005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成交额达37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常熟招商城成交额为260.95亿元,增长18.2%。

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6.03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8.7%。在新签外资项目中,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99个,注册外资12.5亿美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9.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出口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6.1%。

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2005年,签订劳务合同36项,合同金额4379万美元,实现营业额3557万美元;当年外派各类劳务35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