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常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57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超过56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57公里;拥有汽车6.45万辆,其中“私家车”4.42万辆。2005年,全市完成客运量397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88350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30%、29%;完成货运量1390万吨,货物周转量83400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31.4%、33.5%。 常熟港发展迅速。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051万吨,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8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49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30.1%、41.4%。理文造纸、耀皮玻璃、长春化工等码头开工建设,兴华码头三期工程通过验收,目前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26条,月到港集装箱班轮300多艘次,形成了以钢材、纸浆、化工品为主的外贸特色货种,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之一。常熟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邮政电信业务量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全市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51.2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6.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34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1.8%、22.5%和14.7%。 旅游业飞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其中,接待海外游客3.28万人,比上年增长68.5%;实现旅游收入52.6亿元,比上年增长59.9%。中江皇冠假日、天铭国际等一批高级星级酒店即将竣工投用,“沙家浜”入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区并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尚湖获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称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88.23亿元,比上年增收8.21亿元,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07亿元,增长23.3%。财政支出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9%。 金融运行稳定。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55.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18.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8.23亿元,增长9.2%。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68.06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8.27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2005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达149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企业财产险750.98亿元,机动车辆险196.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和18.9%;实现保费收入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0.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3.49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段次教育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3—6周岁幼儿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接近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3%。全市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2005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6.6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3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6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0.11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9682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新立苏州市以上各类计划76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34项。2005年,全市共申请专利598件,其中发明专利56件,4项专利申请了PCT,实现了国际专利零的突破。“层绞式阻燃、防蚀、防鼠咬通信用室外光缆”获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欠电压脱扣器的电子控制装置”获江苏省优秀专利银奖,“阻燃塑料绝缘带电带”获省优秀专利奖。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22.7%。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2家;新增高新技术新产品45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载体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2005年建成了集专业性、学术性和群众性于一体的美术馆、评弹艺术馆以及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举办了“历史巨变,世纪辉煌---常孰文明发展大观”大型展览,运用详实的资料、新颖艺术手法、丰富的影视效果,全方位展示了我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辉煌成就。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暨2005中国(常熟)国际民间艺术节。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加强,以虞山派为主要流派之一的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出版市场秩序规范。2005年,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781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2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7万盘、书报刊7976册,收缴、销毁赌博机1641台,罚没款70多万元。 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2005年,广播电视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录用稿件600件次,节目创优获奖数量列苏州各县市之首。2005年本地新闻综合网站《世纪常熟》建成开通。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市城镇入户率达99%,农村入户率达85%,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广播电视综合业务大楼建成启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无偿献血临床医疗用血比例100%,成份用血97.57%。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88个,其中医院38家、卫生院26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62人,其中医生1857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3674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8.45岁,其中男性75.78岁、女性81.05岁。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在校学生中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11.04万人,其中,优秀级的2.93万人。在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1枚,其中获得省级比赛金牌5枚。组织开展了第十个"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了长跑、木兰拳、棋类、健身展示、乒乓球、武术、跳绳、踢毽、拔河等20多项较大规模的活动。 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由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的健身工程和健身点已达到182个,为广大群众就近锻炼身体提供了便利。市体育中心的一期工程常熟市游泳馆已竣工落成,提升了常熟市体育设施的档次。 十、环境保护 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常熟生态市发展规划》和《常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分别通过了评审,并由市人大颁布实施。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创建全国生态市省级调研。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地面水水域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出境交界断面水质主要考核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标二级(API为68),优良率达到90.64%;城市和集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区区域噪声平均值54.8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7.6分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