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 卫生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市卫生系统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健全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有28.7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全年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全市现有卫生服务站62个。无偿献血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无偿献血有10058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达10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24人,其中医生980人;共有医院病床位1739张。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重大赛事较多,年内承办了昆山“AB杯”2000—2001年长城汽车中国国际乒乓球擂台赛、2000—2001年全国“鲁能杯”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晟泰杯”江苏省航模比赛、“曼氏杯”江苏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国昆山国际水球邀请赛、淀山湖“旭宝杯”高尔夫球国际公开赛。竞技体育成绩较好,3名昆山籍运动员参加了“九运会”,其中1名夺得了柔道冠金,13名田径运动员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销售体育彩票2000万元。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昆山游泳馆、市民活动中心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三资企业体育活动日趋活跃,体育产业化起步良好,体育中心田径场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7.1%。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09亿元,下降10.7%;更新改造投资1.68亿元,下降11.3%;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增长8.3%。外商投资比重较高,全年三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3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52.6%。民间投资信心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倍,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8%,比上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南北公路北段工程及阮家浜至珠砂江大桥如期完工,324省道改道线竣工通车,鹿城、陆杨、南港等3个变电站相继投入运行,科技文化博览中心正式启用,312国道改道线正式开工建设。有108家外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年内,着手编制《昆山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昆山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阳澄湖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活污水治理有了新的进展,完成了昆山市污水处理厂二期、石浦联合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和周庄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增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35700吨;成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对29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整理。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7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6dB(A),均达到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要求。 城乡建设 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年内建成了青阳港大桥、柏庐大桥、震川大桥、玉城大桥,改造了中山路、震川路、娄江景观带,完成了柏庐路扩建延伸一期工程,重建了朝阳菜场,实施了柏庐菜场、玉山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43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1%,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城市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公共交通营运能力不断提高。花桥、周市、陆杨、蓬朗等镇纳入区域供水范围,全年供水总量594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生活用水2056万立方米,增长48.6%。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19834万千瓦时,居民家庭燃气率达100%。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3748人,出生率为6.27‰,死亡人口3577人,死亡率为5.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8‰,比上年降低了1.6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00279人,比上年增加5687人,其中农业人口300590人,比上年减少14577人,非农业人口299689人,比上年增加20264人。 就业 2001年全市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业职工、下岗职工再就业,进一步健全基层再就业工作网络,发挥再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11.32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01万人、集体单位0.80万人、其他经济单位7.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776人,登记失业率为2.82%,比上年下降了0.1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0%,全市有3452个城镇企事业单位,共13.0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费由地税征收,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0%,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单位有2462家,参保职工总数达15万人。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261元,比上年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4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62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元,比上年增长13.1%。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402元,比上年增长0.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6元,比上年增长6.2%。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1.1%、城镇居民为38.9%.。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33亿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5381元,比年初增加2528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60.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5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城市功能落后于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结构调整、增强内资企业发展活力仍任重而道远,城乡居民富裕程度还不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文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