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统揽全局,围绕“外向型经济再突破、内资企业促提高、农村工作求实效、城市建设上水平、文化发展创特色”五大工作重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富民强市的旗帜,牢固树立率先意识,紧紧抓住有利机遇,积极进取,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走“昆山之路”,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2年,全市经济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2.7%;第三产业增加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05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6100美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4亿元,增长78.0%。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1.9%提高到13.6%。

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在调整中取得新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粮油生产获丰收,水稻亩产达574.3公斤,三麦亩产217.1公斤,粮食总产量19.34万吨,比上年减少8.1%。继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种养品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45:55调整为40:60,养殖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扣除家庭兼营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3.6%,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200万元,完成土石方633万立方米。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共复垦土地2223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

工业

2002年,全市工业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0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利润总额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7%、18.4%和2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7.03万元,比上年增长19.5%,产销率为97.3%,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全市不断规范建筑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施工面积4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0%,竣工面积2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5%。

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运输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5.4%。全市机动车辆增多,社会运输能力提高。年末拥有机动车辆11.76万辆,其中汽车2.3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5.1%和40.8%。私家车占有率明显提高,全市年末私家汽车拥有量为1.05万辆,比上年增长77.2%,占全市的比重达44.2%,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111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客运周转量2189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完成货运量42.1万吨、货物周转量34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4.3%和8.1%。全市港口吞吐量63万吨,比上年增长43.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邮电业增加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共发送信函700万件,其中特快专递25.3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15.0%;发行报刊2070万份,比上年增长11.5%。年末邮政储蓄余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0%。电信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年末全市市话、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6.3万门。市话和农话用户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36.2%。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03.3%,比上年增加21.3个百分点。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万户。宽带网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单位。

国内贸易业

2002年,全市积极开拓市场,全方位开展促销活动,增加信贷消费,抓住假日经济机遇,加快发展超市、连锁店等新型业态,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2年国内贸易业增加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增幅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2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9.5亿元,增长30.1%。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9%,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大部分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与上年相比,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工具类、文化娱乐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4.7%、3.9%、5.6%、2.3%、7.8%;食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9%和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2002年全市金融系统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8.82亿元、贷款余额155.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9%和54.0%;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27.13亿元、现金支出577.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8%和33.8%,净投放现金5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4.1%。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保险机构有9家,全年保费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47.1%。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42.0%。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5倍和11.8%。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75万平方米,增长28.6%。

旅游业

全市不断丰富旅游服务内涵,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呈现新局面。年内先后举办了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亭林园琼花艺术节、锦溪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等。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30亿元,比上年增长8.7%;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20万人,比上年增长9.8%,其中周庄为260万人。假日旅游成为新的亮点,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旅游周”全市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年末共有星级饭店1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饭店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