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 卫生整体水平又上新台阶。组建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镇及开发区设立预防保健所,形成卫监垂直化、疾控网络化新体系。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68.22/10万人,婴儿死亡率3.6‰,孕妇死亡率为0,人均预期寿命78.38岁,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推行大额费用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保农民达26.18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本普及,全年调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85%以上。全面启动市民健康计划,建立市健康促进学校,各镇及街道均设立分校,成立健康促进讲师团和社区健康促进志愿队伍,全市健康教育体系初步完善。开展敬老助康活动,为全市70岁以上近4万名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设立20个医疗救助点,为全市2900家低保户提供门诊住院优惠服务。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及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8个,其中:私营个体机构25个。全市卫生从业人员4026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18人、乡村医生628人;2002年,我市获得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全国血防工作先进市,市卫生系统被省政府命名为省文明行业,市中医院被命名为省文明单位标兵,市一院等4家医院获苏州市文明单位。 体育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成功承办了十五届省运动会社会部保龄球和青少年部拳击比赛。新福球馆还被评为省十五届运动会最佳赛区。在省十五届运动会中,昆山籍运动员奋力拼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并取得优异成绩,为苏州代表队夺得14枚金牌、14枚银牌和13枚铜牌。张诚入选中国男篮,并夺得2002年釜山亚运会银牌。蔡亚萍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夺得女子跳远第三名,李定海在全国少年田径分龄赛中夺得三项全能第二名、110米栏第三名、4X100米接力第三名。年内建成37个健身点,完善了小区的体育配套设施。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年内先后举办了“健壮秧歌”比赛、家庭保龄球比赛、“力高杯”、“乒协杯”乒乓球比赛、桌球比赛、“捷安特杯”、“冠军杯”篮球比赛、游泳比赛、第五届垂钓比赛和足球联赛。 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5.6%。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亿元,下降37.5%;更新改造投资0.8亿元,下降52.4%;房地产开发投资24亿元,增长2.3倍。外商投资比重较高,全年三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8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66.7%。民间投资信心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比上年增长77.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主要是全面启动了312国道改道、雨污分流管铺设、公路网延伸、镇村道路通达工程、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第一大道、柏庐路延伸、城市绿化、中央公园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改造等重点实事工程。年内又有130多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抓手,以强化全市饮用水水质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和打击环境违法活动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和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为目标,切实巩固环境综合整治和“创模”成果,探索生态城市建设道路,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环境保护、关心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市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地面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的26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标准。 城乡建设 全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皇沦泾大桥、柏庐路公铁立交桥竣工通车,黄浦江大桥、同丰路大桥先后动工建设,开发区东区道路拓展、景观建设工程速度加快。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区部分道路和小区管网改造工程如期竣工,区域供水年度项目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工作扎实推进,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晨曦公园等绿化工程顺利实施,全年新增绿地面积958公顷,其中:市区47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公用事业继续发展,公共交通营运能力不断提高。年内新增公交线路2条,年末已拥有公交线路19条,出租车791辆。石牌、千灯、张浦、锦溪、周庄等镇纳入区域供水范围,全年供水总量76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6%。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2.12亿千瓦时。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4279人,出生率为7.09‰,死亡人口3807人,死亡率为6.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06936人,比上年末增加6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66人,比上年减少6024人,非农业人口312370人,比上年增加12681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377120人,比上年末增加171743人。 就业 2001年全市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业职工、下岗职工再就业,进一步健全基层再就业工作网络,发挥再就业服务中心作用,全市就业情况良好。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12.02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3.11万人、集体单位0.83万人、其他经济单位8.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930人,登记失业率为2.9%。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城乡并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在4个镇试行。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90%,全市有3773个城镇企事业单位,共16.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0%,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单位有3754家,参保职工总数达24.55万人。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低收入群体得到关心和重视。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120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比上年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比上年增长10.1%。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840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50元,比上年增长23.2%。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农民为41.1%、城镇居民为34.1%,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多,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86亿元,比年初增加21.5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88万元,比年初增加近3400元。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62.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1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