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昆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昆山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市属非工业企业的改制转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把体制创新与企业改制、转制结合起来,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年内有35家市属非工业企业完成转制、改制,涉及资产6.8亿元,净资产出让收入1亿多元,转移债务5.5亿元,安置职工2000人,改制面已达85%。进一步规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督促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进入辅导期的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昆山商厦加快上市步伐;绿利来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证监会初审;完成了沪士电子和昆山方向发展两家股份公司的设立。

对外贸易

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比较大、困难比较多,对出口的影响逐步显现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市对外贸易取得较好成绩。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6%,其中出口总额4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3%。三资企业是我市出口的主体,共完成出口额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1%,占全市的比重由上年的98.0%提高到98.8%。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0%,比上年提高了14.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对各大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16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

2002年,全市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引进外资方式,利用外资又有显著增长。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2%、35.5%。外商投资项目中大项目、独资项目、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在新批的535个外资项目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85个,比上年增加36个,合同外资12.66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的41.6%;独资项目有499个,合同外资30亿美元,占全市98.4%;三产项目有5个,合同外资0.22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家在昆投资,台湾10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有6家落户在昆山。投产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市三资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0.6%、80.8%和76.2%;全年涉外税收23.5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6.7%。

外经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平稳发展。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1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完成营业额10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当年新派国外人员195人。至年末,昆山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个。

个体私营经济

全市民间投资创业热情高涨,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500家,注册资金25亿元;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万多户、注册资金3.8亿元。个私经济占全市经济的份额提高较快,全年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金5.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8%,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13.8%,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化和功能开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整体效益与日俱增,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已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开发区之一。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实现财政收入21.5亿元、出口总额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0%和82.1%;完成工业总产值555亿元、销售收入5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7%、60.3%,实现工业利税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比上年增长80.0%,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0.1亿元,增长63.0%。全年新增合同外资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累计合同利用外资8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市的契机,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4个。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不断加强,19项科技成果获各级科技进步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稳步发展,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4只,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6只;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8.3%。

教育

全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教育整体水平又上新台阶。2002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5%,高考录取率达到8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具有昆山特色的普教、职教、成教、地方高教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万人报考率连续五次居全省首位,是全国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民办教育发展较快,优秀学校群体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玉山中学建成省重点中学,苏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托普信息技术学院动工建设,鹿峰初级中学等4所中学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学校建成,我市成为全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学年末,全市小学在校学生45467人,初中在校学生27127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313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929人,共有中小学教师4969人。

文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内编制了《昆山市2002—2010年建设文化特色市规划纲要》,文化特色社区和文化特色乡镇创建工作富有成效。成功举办了昆曲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相聚昆山》大型文艺晚会。完成了大戏院、“数码昆山”二期改造和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馆)16个、公共图书馆1个,市镇两级图书馆藏书量超过62万册;年内成立市新闻出版局,组建昆剧艺术团,出版了《三贤丛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昆山当代美术作品集》。“绰墩遗址”、“双桥及沿河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年放映电影2500场,观众人数11万人;各地文艺团体来昆演出591场,观众12.43万人。广播电视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广电宽带信息网正式开通,有线电视“户户通”进展顺利。昆山人民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15小时,昆山电视台自办节目5套,平均每周播放71小时38分钟,有线电视平均每周播放时间82小时50分钟,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0.01万户。全年共出版《昆山日报》483.8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