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广州市增城市统计局

“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2%。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投资减少,第三产业增加。第二产业投资23.04亿元,比上年下降30.72%。其中,制造业投资20.11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91亿元,分别下降12.64%和68.06%。第三产业投资大幅增加。全市第三产业投资41.31亿元,增长28.61%。随着部分大型房地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长38.7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4.61上升至42.76%,成为我市投资的主要增长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增长30.20%,集体单位投资下降61.61%,民营经济投资增长2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6.03%。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广州本田二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五羊本田新工厂已全面投产,增城中学新校区和实验小学已招生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基本完工,荔城污水处理厂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竣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园区初步建成。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交通设施日趋完善。2005年,全市货物运输量3038万吨,比上年增长7.08%。货运周转量16.91亿吨公里,增长5.67%。旅客运输量1986万人,增长7.0%。旅客运输周转量7.6亿人公里,增长6.5%。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98.5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其中,国道56公里,省道166公里,县道218公里。道路设施优化升级,北三环高速公路先期工程动工兴建,荔新公路、坪中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加紧推进,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路全线开通,全市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

邮电通信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2.6亿元,增长9.62%。年末电话用户30.26万户,新增0.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5.67万户(含签约用户和各种缴费卡用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作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3.28万户,增长41.99%。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达32.98台和103.5台。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规划建设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在继续办好荔枝文化旅游节、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的同时,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系列活动,逐步形成荔乡仙境健康游,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31.56万人,比上年增长26.68%。其中,接待海外旅客7.26万人,增长33.13%。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47亿元,增长13.13%。旅游外汇收入936.26万美元,增长33.2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7.86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2.48亿元,增长11.08%。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7.05亿元,增长8.28%;餐饮业零售额15.1亿元,增长24.15%。

各类大型超市和品牌连锁店相继落户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商品成交额继续增加。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06.8亿元,增长7.75%。其中商品批发额39.75亿元,增长8.75%。

汽车、通信产品、家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持续升温。2005年,全市汽车新车入户9428辆,同比增长5.84%,平均每天新增汽车25.83辆。通信服务快速发展,促使通信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房地产发展迅速,促进家私、家用电器销售畅旺。

“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30%,商品销售总额平均增长8.08%。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海关出口总值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85%。其中,内资企业出口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1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17亿美元,增长31.56%。主要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品出口4.38亿美元,增长131.75%;鞋类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增长14.48%;机电产品出口1.58亿美元,增长19.6%。塑料制品出口2535万美元,下降1.97%。

外商投资平稳,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51家,与上年持平。合同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增长7.22%,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增长1%。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15.15亿元,比年初增加46.52亿元,增长17.32%。其中,企业存款60.96亿元,比年初增加8.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5.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9.0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9.49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中长期贷款65.26亿元,比年初增加6.08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40.51亿元,比年初增加3.1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7.26亿元,同比增加11.86亿元。现金支出877.12亿元,增加19.80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0.15亿元。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我市全面启动教育强市工作,通过调整教育发展思路,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优质学校。2005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80所。高标准建设了新增城中学和市实验小学。年末共有小学217所,在校学生11.1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小学毕业升学率100%。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6.25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4.6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68%。高中在校生1.64万人,增长6.4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连创佳绩。2005年高考大专以上上线人数4427人,上线率87.84%,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809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至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7个,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13所。拥有医疗病床181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80人。其中,执业医师769人,执业助理医师241人,注册护士1034人,药剂师267人。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年末共有社区医疗诊所62个,医疗技术人员155人。其中执业医师24人,执业助理医师40人。农村设置医疗点285个,共有乡村医生43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成功举办广东省摔跤锦标赛和2005年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登山活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崇尚健身、休闲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14项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近20万人次。增城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重要赛事中成绩显著,共获世界冠军5项次,亚洲冠军9项次,破超世界纪录5项次。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增城运动员共获2项冠军,5项亚军,3项季军。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市高起点做好“两城三中心”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城区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全市以修路、治山、蓄水、造景、添绿为重点,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