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的目标,坚持打基础,造环境,重诚信,严管理,抓服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组团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十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5.26亿元(按新行政区域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3.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1202元,按现行汇率折合3880美元。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4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4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86%。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1%。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5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7.93%;第三产业增加值76.81亿元,增长9.54%。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11.48:56.88:31.64调整为10.71:59.20:30.09,第一产业下降0.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下降3.6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0.96和2.68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2%。全市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19.88%。全市税收收入22.39亿元,增长27.41%。其中,国税收入12.3亿元,增长25.7%,地税收入10.09亿元,增长29.56%。“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分别增长34.32%和27.7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54亿元,增长25.44%。“十五”期间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4.59%。 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我市继续推进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机制,实施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2005年共培训农民2190人次,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会13场,转移农村劳动力21236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55.3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7.96万人,增加2.5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单位职工8.57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5万人,个体从业人员4.89万人。“十五”期间,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加13.1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增加8.6万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03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扩面工作稳步推进。至2005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万人,失业险参保人数8.9万人,工伤险参保人数8.2万人,生育险参保人数1.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失业人数减少,再就业增加。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5108人,实现再就业人数330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口17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0.99%。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3.07亿元,下降2.24%,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0.68、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8.89%。林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下降8.07%和1.64%。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95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粮食总产量17.71万吨,下降2.21%。蔬菜种植面积51.72万亩,总产量90.01万吨,下降2.61%。花卉快速发展,全年花卉种植面积7981亩,增加2320亩,花卉产值同比增长5.92%。水果产量保持增长,全年水果总产量7.54万吨,产值同比增长4.14%,其中,荔枝产量8850吨,下降10.17%。 畜牧、水产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6.92万吨,增长12.89%;生猪出栏量55.61万头,增长12.64%。三鸟和白鸽出栏量2249.1万只,下降4.34%。水产品产量3.58万吨,与上年持平。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我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通过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打响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著名品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龙业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有广州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4个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或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 “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克服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完成工业总产值542.53亿元,增长25.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77亿元,增长25.21%。“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99%。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组团式工业,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工业骨干项目。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36亿元,同比增长37.98%。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8.1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56.45亿元,增长7.04%。 外资和民营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69.36亿元,增长26.19%,外资企业实现产值187.15亿元,增长24.75%。民营及外资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5.64%。 工业生产销售情况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33.88亿元,增长25.49%,产销率98.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8.5%,比上年提高7.08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9.28亿元,增长27.38%;实现利税总额13.91亿元,增长15.54%。 建筑业增长平稳。200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13.91%。全市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4.74亿元,增长24.52%。竣工产值17.44亿元,增长6.4%。房屋施工面积241.12万平方米,增长39.62%;房屋竣工面积70.39万平方米。全年工程结算收入31.9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63亿元,增长79.57%;更新改造投资2.95亿元,增长76.15%;房地产开发投资31.42亿元,增长38.71%。农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下降36.6%。城乡私人建房1.74亿元,增长2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