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73亿元,同比增长0.68%,增幅比上年下降17.6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实现投资157.43亿元,同比下降36.06%。全年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230.34万平方米,下降30.70%;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206.48亿元,下降47.10%。商品房销售单价为8964元/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792元/平方米。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97.83亿元,增长37.7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达到57.75%。 二、社会发展 (一)科技和教育 科技。顺利通过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获得“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和“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全年区科技立项160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7217万元。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获得扶持经费10628万元。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共87项,同比增长35.94%,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7项,市级19项。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614件和1211件,分别占全市的11.54%和14.99%。全年共有46家科技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教育。截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小学61所,在校学生59688人,比上年减少1916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44964人,比上年减少2160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27839人,高中在校学生17125人。在全市率先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复评。高考全部五项指标首次位居全市12区县之首,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9.12%。中考学业考试比广州市总分优秀率高出12.29%。建设六马路小学综合楼体育馆、八一实验学校南教学楼已竣工交付使用;79中学教学楼工程(一期)、满族小学教学楼工程等教育综合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全区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230个,覆盖率达到80.99%,其中,有10个被评为市十佳或优秀社区文化室;建立社区书屋21个;建有大小文体广场116个。全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完成了“东平大押”旧当铺的委托管理工作。打造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建设街建设新村社区等具有越秀文化特色的精品文化社区示范点。区图书馆(含盘福分馆)藏书共46.57万册,其中添置新书11936册,接待读者99.75万人次。新建成图书分馆2个(白云图书分馆、大东数字图书分馆)。建成全国首家区级涉台图书阅览室。 卫生。整合区中医医院和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新的中医医院,按二级中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与发展;对3个口腔防治所进行资源整合。全地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32个(不含村卫生站和停业机构),其中医院42间,妇幼保健院3间,疗养院1间,实有医疗病床16620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946人。2007~2008年区财政共安排资金7717万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落实资金400万元用于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广东省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区活动,全区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并与二级或三级中医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继续推进与中山一院共建共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社区医疗救助体系,启动低保对象免费社区门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达94.1%,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57.84%。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43.76/10万,同比下降22.96%,无死亡病例报告,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 体育。全年新建30条体育健身路径和2个健身广场,在全区284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设立了145个社区体育活动室。白云街创建成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农林街的执信南路社区居委会、珠光街的东园路社区居委会和爱家园社区居委会、人民街的太平通津社区居委会等4个社区居委会顺利通过广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检查验收。越秀区籍运动员在参加国家、省、市体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共夺得199枚金牌、162枚银牌、148枚铜牌。全年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优秀运动员12名。 (三)城市管理 加大“六乱”整治力度,共部署突击大规模整治和专项整治260余次,清理“六乱”33872宗(次),其中,劝离、取缔、处罚乱摆乱卖6800余宗,纠正、处罚占道经营392宗,区内“六乱”现象明显减少。 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圆满完成创卫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市政道路人工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 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刑事发案下降11.9%,其中“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18.8%和12.1%,火车站广场实现287天刑事“零发案”,群众安全感逐步增强。 加快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建立全区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基本架构和机制,在全市率先提前一年半完成2004年在册25.24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任务,8300户家庭住房得到安全保障。 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全区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人民生活 (一)人口情况 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6.25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常住人口103.34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7.39‰,自然增长率为1.04‰(计生口径)。 (二)就业情况 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加强再就业基地建设,目前共有179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的评估标准,占社区总数的68.32%;全区共有再就业基地13个,共安置5130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12月末全区从业人员79.06万人,比三季度末增加25001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37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7.01万人。到12月末止,登记失业人员为6.90万人,比上年增加13557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8.49%,比去年同期提高0.71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8元,增长13.10%。人均消费性支出21530元,增长6.60%。其中杂项商品和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项目的支出增长最快,分别增长65.10%、22.90%和18.00%。全年职工工资总额27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9%,年平均工资达到55105元/人,增长10.95%。 (四)社会保障 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认真做好省属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截止到12月底,全区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21.56万人,同比增加7597人,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4.04万人,同比增加1462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