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磐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显现亮点,百杖潭景区完成一期开发,花溪景区进行整治续建,夹溪景区和乌石村实现对接,“农家乐”旅游正在兴起。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5.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8%;增幅比去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旅游收入达6078万元,同比增长26.6%。接待入境游客755人次,其中,外国人540人次,旅游创汇23.2万美元,增长14.9%。全县星级饭店3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7间,星级饭店床位数302张,平均客房率达78.0%。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1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工商税收14893万元,增长16.4%。在工商税收中:增值税4510万元,增长21.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7708万元,增长15.0%。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030万元,增长87.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796万元,增长37.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810万元,增长20.4%;教育教育支出10759万元,增长19.0%;医疗卫生支出2547万元,增长41.3%。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2095万元,比年初增加36978万元,增长15.1%。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55452万元,增长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2048万元,比年初增加26206万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保持增长。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9469万元,比年初增加35889万元,增长29.0%。其中短期贷款124613万元,增长23.0%;中长期贷款34567万元,增长57.5%。存贷比例为100﹕57。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8所,在校学生24959人。其中小学21所,在校学生 1306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2所,在校学生5822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5%;高中3所,在校生3339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2564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3.6%。全县拥有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5327人。高考成绩喜人,高中考毕业生参加高考报名人数1452人,录取人数1044人,升学率71.9%。其中:一本124人,二本109人,三本215人。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6个乡镇建成市级以上教育强乡镇,19所学校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建成南园小学,开工建设南园初中,全面实施中小学“三改”工程及“四项工程”。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成效明显,荣获市级科技先进集体。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专利授权数27项,授权专利分类为73项,其中:发明公告类3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外观设计专利43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效显著。企业名牌培育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获浙江省企业名牌产品1个,金华市企业名牌产品5个。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入库531家。标准计量与质量监督工作进展有序。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强检率达到100%,农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强检率和合格率分别达95%、85%以上。建立企业质量监督信息调查库,入库401家。不合格产品处理率达100%。全年为社会公益性免费检测320批次,为执法部门提供检测服务149批次,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检测服务82批次。全年强制检定医疗卫生单位使用计量器具22家,检定合格率为86%;加油站计量检查24家,周检合格率95%。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玉山古茶场、榉溪孔氏家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区文化开始起步,全年建成文化活动场地面积达12306平方米。其中,室内活动场所8个,2419平方米,实现了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的目标。年末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4万册;影剧院1家。年末全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全县年末有文物点30个。 全县累计有线电视联网用户45800户。当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995户,新增有线电视村16个;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9%和99.01%。 体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11个大项,42小项的全县第五届运动会。有力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全年组织较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20个。积极配合全省“百万老人健身走”活动,召集九个社区1500多名老人开展健身走活动。加快新农村体育建设步伐,全年新建农村篮球场21个,门球场3个,乒乓球室30个,健身路径9条。全县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7个,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次。中小学体育达标锻炼率91%。体育彩票发行额达650万元。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2个,妇保院(所、站)1个,床位423张,医生(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35人,注册护士158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64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167240人。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99‰以内。 十、环境保护和城市公共事业 生态公益林建设平稳推进。全县有森林面积8.0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5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35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592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139公顷。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5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4 %。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2006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环境污染源治理总投资95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57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52.33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74.8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74%,工业烟尘去除量89.35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84.4%。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控制在4.5平方公里以内;环境噪声达标区控制在4.5平方公里。全县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城市公共事业稳步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29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0.8平方公里。全县工业用地面积20.34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6677万元。园林绿地面积达163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达172公顷。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达42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80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3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达345万吨,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198万吨,城市居民用水人口3.2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50 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共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