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磐安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4年底共有电话用户65892 户(包括小灵通),其中住宅电话41775户,政企电话4756户,小灵通16017户,公用电话3344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2部每百人。全县共有互联网用户6380户,共有移动电话用户68925户。 旅游业得到发展。认真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百杖潭景区总体规划和景区开发的初步投资测算,完成了花溪景区延伸工程规划。着手编制高姥山旅游区聚贞宫小区的详细规划。积极推进景区开发建设,对花溪景区实施了延伸开发工程,延长了景区的游线,对夹溪景区和高姥山旅游区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克服“云娜” 台风影响,完成了花溪、夹溪景区的灾后重建。顺利举办高姥山民俗文化节。全年共接待游客 26.38万人次,花溪、夹溪景区共接待游客3.7万人次。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态势。2004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增幅高出去年同期2个百分点,其中县城零售额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零售额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县完成商品销售总额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实现市场成交额 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成交额在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个,其中磐安特产城有限公司1.82亿元,新渥中药材市场1.17亿元,冷水香菇市场1.35亿元。 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2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75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包括金磐开发区)50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7236万元,实际增长(同口径增长18.15%)14.32%。地方财政收入13295万元,实际增长(同口径增长28%)18.8%,其中工商税收10840万元,增长18.44%。在工商税收中:增值税2795万元,同比下降19.27%;营业税5131万元,增长50.07%。全年财政支出35264万元,同比增长24.16%。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1亿元,比年初增加3.36亿元,增长20.05%。全县贷款余额10.31亿元,比年初增加2.06亿元,增长25.0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幅度均名列全市前列。现金投放平稳增加,全县现金净投放6.03亿元,同比增加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99.8%,巩固率100%;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0.1%,历史性地突破九成大关;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2.2%,初步达到了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的要求。全县共有各类学校50所,其中普通中学15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33所。全部招生人数5697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人数2802人。在校学生25416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324人。全县共有教职工1757人,其中专任教师1399人。2004年普通高校上线人数766人,其中理科490人,前三批上线人数382人。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成效。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通过了省级科技中小型企业的认定公示。列入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培育了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了23个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新开通了仁川、方前、尖山3个科技远程教育点。建立并实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五个一工程”,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2004年度我县再次被评为市科技工作先进县。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工作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并取得圆满成功。共发掘出民间艺术项目693个,6个精品项目申报省重点保护,其中《大旗》、《大凉伞》已入选。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第三届药交会大型民间艺术展演、省“两保两挂”会议纳凉晚会、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等高水平的文艺活动,举办全县性体育比赛6次;城区多个社区都建立了业余文艺团队,开辟了文体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对省级文保单位钟英堂进行全面维修;昌文塔等四个县级文保单位正式申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其中“玉山古茶场”被推荐申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文保工作的一大空白。 十、环境保护 制定完善生态县、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出台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意见。创建了4个市级生态乡镇。开展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对城区主要污染源进行了专项治理,金华江流域县界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列全市第一。严把环境管理入口关,审批项目92个,拒批重污染项目12个。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县总户数75724户,总人口205041人,其中男107523人,女97518人。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5693人,比上年增加3311人。全县年内出生人口2471人,出生率12.0‰,在出生人口中,男1255人,女1216人,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03.2:100。死亡人口937人,死亡率4.6‰。(以上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提高。据1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32元,名义增长6.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16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69元,同比增长15.79%。全县私营以上单位(不含个体私营)职工年平均工资27937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0301元,增长31.9%;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8565元,增长34.8%;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4510元,比上年增长62.3%。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2004年末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3亿元,同比增长24.01%;人均储蓄存款5561元,比上年增加1090元,增长24.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城镇净增就业岗位1006个,失业人员再就业50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实施“政府购买岗位”工程,为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就业岗位104个。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参训农民5018人次。新增劳务输出1055人。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参保人数达到1019人。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续保,参保率达到89.5%。社保扩面工作取得新成效。2004年净增养老保险413人,征缴养老保险金2479万元;新增失业保险461人,征缴失业保险金231万元;新增医疗保险620人,征缴医疗保险金133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