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磐安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态势。200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县城零售额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零售额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县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市场成交额7.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成交额在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个,其中磐安特产城有限公司1.81亿元,新渥中药材市场1.54亿元,冷水香菇市场1.35亿元。 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外贸自营出口34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31%。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0个,合同利用外资579.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包括金磐开发区)400.5万美元,创历史最高。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23824万元,比上年增长35.88%。地方财政收入11191万元,比上年增长42.51%;其中工商税收合计915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2%,在工商税收中增值税3462万元,比上年增长33.51%。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存款增长较快。2003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58亿元,比年初增加2.85亿元,增长20.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9亿元,比年初增加0.51亿元;储蓄存款余额9.22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34亿元,比年初增加0.43亿元,增长5.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23亿元,比年初增加0.6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6亿元,比年初减少0.14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例为100:50.3。不良资产抓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国有商业银行划转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1.45亿元,县工行对县造纸淀粉公司1600万元贷款实施了以物抵贷政策。建行磐安分理处被恢复为支行,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农村信用社仍然是我县贷款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9亿元。货币净投放有所增加。全年货币净投放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第三轮学校布局调整如期完成,暑期撤并初中教学点1个,小学16所;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启动南园小学建设。“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县实验小学、方前小学通过省示范性小学验收。全县共有各类学校50所,其中普通中学15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33所。 全部招生人数6402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人数3112人。在校学生2569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937人。全县共有教职工17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3人。全年小学入学率99.98%,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92%,初中升学率84.9%。普通高校上线人数644人,其中上本科录取分数线317人。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药展会。“磐五味”绿色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被列为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实现了我县国家级科技项目零的突破。全县列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7项。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县获得了市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誉称号。通过网上技术平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省级中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省科信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高二乡建成了200亩中药材良种基地。 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全县私营以上单位在岗职工8346人,其中研究生文化程度8人,比上年增加2人;大学本科781人,比上年增加149人;大专2378人,比上年增加234人;中专1720人,比上年减少93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好戏连台。举办了庆祝复县二十周年和首届国际中药科技展览会系列活动,举办了“文溪飞歌”水上灯光音乐晚会、歌舞晚会和曲艺晚会,组织了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培育民间艺术出成果,多次组织优秀民间艺术团队参加省市重大活动的展演,“龙虎大旗”、“大凉伞”被列为省民间艺术重点保护项目。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有17.55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全县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拥有床位391张,卫生技术人员48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14人、主治医师11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了“磐安伟业杯”全国象棋大师赛,邀请了特级大师胡荣华、于幼华来磐讲解和下指导棋,并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机构的报导。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在全国残运会上,我县运动员倪明获得了4×100米接力金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省残运会上,我县运动员获得了4块金牌和1块铜牌的好成绩。学校体育工作扎实有效,安文镇中心小学等六所学校被授予金华市体育传统校。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举办了“伟业杯”乒乓球赛、“联通杯”副局级以上干部篮球赛、“二人制”排球赛、“三八”妇女节全民健身比赛等多项体育活动。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为契机,大力加强环境管理。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好项目审批,全年审批项目58个,拒批污染项目12个。开展环境执法大检查,对18家企业依法做出处理。加强对文溪两岸排污单位的督查,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在金华江流域断面交接水质考核中名列前茅。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逐步推进生态县建设,开展生态镇村、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县实验小学、方前镇中心小学已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审,双峰中心小学通过市级绿色学校评审。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县年内出生人口1869人,出生率9.1‰;死亡人口1168人,死亡率5.7‰。2003年全县总户数75794户,总人口206239人,其中男107987人,女98252人。在全部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2382人,比上年增加1162人(以上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提高。据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9元,比上年增长11.0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3元。全县私营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9198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机关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2975元,增长11.56%;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1189元,增长6.13 %;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5100元,比上年略有下降。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2003年末全县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4471元,比上年增加628元,增长16.3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六保一统筹”制度初步形成,出台了失地农民保障措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879万元,医疗保险基金135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181万元,工伤保险基金46万元,女工生育保险基金39万元。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城镇净增就业岗位1005个,失业人员再就业408名,城镇登记失业率2.9%。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全年新增劳务输出1047人,其中境外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