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兰溪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主题,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突出经济,抓保障促发展,抓调整促转变,抓改革促活力,抓统筹促协调,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较好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据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2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51.86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26.84亿元,增长12.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24元,增长12.0%。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类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衣着类下跌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上涨0.7%;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跌1.4%。 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再就业工程稳步推进。年内新增就业岗位8670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2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1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投资、进出口比重有所提高,消费比重略有回落。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0%,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4%,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经济主体不多、不强、不活,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要素制约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仍待加强等。 二、农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质量、科技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序推进。全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8只,在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农展会上,我市的下蒋坞牌杨梅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东翠牌翠冠梨和珠光果灿牌葡萄获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继续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兰溪大麻子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被批准升格为金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发展11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3家被批准为金华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继续利用好“农民之家”这一载体,服务农业,帮民致富,有效地增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休闲观光农业开始起步,马涧、柏社等地杨梅观光游吸引了大量游客。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效益农业发展势头看好,按市场需求,积极主动调整、优化结构,耕地流转面积继续扩大,优质高效作物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见表一)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94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8866万亩。在发展建设兰溪大红柿森林食品基地的同时,积极抓好鲜食枣的推广和以兰花为主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畜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年内出栏肥猪30.06万头,肉类总产量2.86万吨。家禽饲养量达728.43万羽,禽蛋产量1.97万吨,减少3.9%。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以综合养殖为特色的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水产品总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鱼类产量1.26万吨,减少3.1%;甲鱼产量450吨,增长9.5%;珍珠产量256.88吨,增长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3亿元,增长21.5%。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针对水泥行业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以及受资源要素制约的实际,出台促进水泥结构调整政策,鼓励拆窑转产、兼并联合、打响品牌,拆除了37条机立窑中的34条,大大超过省定拆除8条的任务数,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占到总量的90%以上。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天然药物产业基地完成投资2.6亿元。纺织业实施了11项重点技改项目,无梭化改造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链日趋完善。浙江华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合金铝锭技改项目,为产业链初级延伸打下了基础。工业技改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33项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10.36亿元。随着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成效的逐步显现,主要行业产品产量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二) 工业经济效益出现回落。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3亿元,比上年下降27.1%,其中利润1.21亿元,下降6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73.04分,比上年下降12.4分。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年末全市共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8家,建筑业总产值11.56亿元,竣工产值8.49亿元,完成房屋竣工面积7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额49.57亿元,增长45%;农村非农户投资额6.37亿元,下降57.4%;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07亿元,下降22.5%。 投资结构改善,重点建设稳步推进。17项重点工程中,47省道、游埠互通口至330国道连接线如期建成通车,浙能兰溪电厂、灵马公路、经济适用房、污水处理厂、兰江工业水厂、横山大桥至蒋村段城防等工程进展顺利。33项重点技改项目,已有21项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五、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96亿元,增长14.4%。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8.35亿元,增长13%,餐饮业4.15亿元,增长16.3%。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零售额7.44亿元,增长11.3%,限额以下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3.7%。年末全市有商品交易市场4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4.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经过旅游资源挖掘和旅游营销方式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年末已拥有星级宾馆8家,国内旅行社7家,收费景点5个,有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兰花村、国家3A级景区六洞山地下长河,诸葛八卦村初步通过国家4A级验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2亿元,实现景点门票收入90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