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义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5 金华市义乌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目标,牢牢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好转和加入世贸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9.71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148元,比上年增加2856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50.8%和43.9%调整为4.9%、51.1%和44.0%。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9.7%。分类看,食品类上升3.1%,衣着类下降3.7%,书报杂志类与上年持平,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4.7%。集市贸易价格比上年上升4.5%。

二、农业

2002年,我市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服务商贸城建设、发展义乌特点的都市型农业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312公顷,比上年减少4397公顷,下降20.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5612公顷,增长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由上年的59.2:40.8调整为52.6:47.4,主要农作物产量中,粮食产量11.35万吨,比上年减少2.2万吨,减产16.2%,油料产量4688吨,减产22.1%,甘蔗产量6.15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18.03万吨,增长20.8%。花卉苗木面积394公顷,比上年增长3.8倍。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公顷,比上年增长%,幼林抚育作业面积公顷,增长%;封山育林面积公顷,增长%,其中本年新封面积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畜牧业生产强势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9.05万头,比上年增长16.9%;家禽出栏284.8万只,增长14.7%。全年肉类产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15.5%;禽蛋产量3814吨,增长26.1%;牛奶产量953吨,增长2.5倍。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共发展水产养殖面积4.1万亩,全年淡水产品产量6600吨,比上年增长1.5%。在淡水产品中,其中甲鱼产量1050吨,增长5.0%,淡水珍珠产量90000公斤,增长63.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全年农林用电量45025万千瓦时,增长7.0%。全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7座;新建、扩建内塘水库8座,新增蓄水545万方,加高加固江溪提5.1公里;新开和砼渠道防渗衬砌75公里;新建或改造机电排灌工程6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3亿地,比上年增长16.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产销率为95.3%。工业品出****货值29.9亿元,增长39.0%。全市工业用电量166544万千瓦时,增长32.2%。实现工业增加值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工业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1年的168家猛增到2002年的49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4%,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4%提升到2002年的24.9%。2002年我市已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2家,5000万至1亿元企业13家。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全市475家规模以上企业上报效益资料,全年实现工业利税6.7亿元,比上年增长60.5%;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9.8%,利润总额增长91.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9.2%,资产总计增长34.0%。列入金华市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50.61分,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5分,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得分大多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亏损率等项目得分提高较多。

企业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有14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列入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2项,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项,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市新技术改造先进单位3家,获省级技术创新优秀企业1家。“浪莎”获中国驰名商标,“真爱”、“华鸿”等9件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全年共有4家企业申报省名牌,16家企业申报金华名牌,11家企业申报了金华著名商标。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全市拥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63家,完成建筑总产值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利润总额8747万元,增长3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6.8万平方米,增长37.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5.8万平方米,增长41.3%。2002年我市共有10项工程获“双龙杯”优质工程,4项工程获“钱江杯”优质工程。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88亿元,增长39.4%;城镇集体以上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2.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0亿元,下降11.3%;农村私人完成投资23.46亿元,增长54.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民间投资目日趋活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9.7%提高到今年的35.1%。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8%,第二产业投资1.93亿元,增长36.88%,第三产业投资31.73亿元,增长22.13%。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基本设施项目投资3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6.92亿元,增长31.3%,城市建设投资11.65亿元,增长28.9%。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确定的72项重点工程基本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付使用,市民关注的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建设工程今年已完成2.1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7.7%,福田市场一期工程、宗泽路横跨铁路立交桥已投入使用,杭金衢高速公路已于年底正式通车,义乌中学已基本建成并在秋季投入使用。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又有新发展。全年新建公路37.65公里,改建公路64.29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08.15公里,比上年增长1.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632辆,比上年增长46.4%,其中载客汽车9207辆。全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1248万吨,比上年增长10.0%;完成客运量9313万人,增长45.1%。全年保障民航航班1830架次,比上年增长15.1%;进出港人员129394人,增长22.8%;货邮2546.8吨,增长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