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义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25 金华市义乌市统计局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29万元,增长18.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2.38万户,增长11.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1.75万户。城市电话和乡村电话普及率分别由上年的88.1部/百人和27.8部/百人调整为72.9部/百人和40.7部/百人。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0万户,比上年增长37.4%,互联网用户45978户,增长11.7%。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32.64亿元,增长11.0%;农村零售额13.63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46亿元,增长8.3%;餐饮业3.79亿元,增长47.3%;其他行业4.01亿元,增长24.1%。以住房、汽车、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29.98亿元,增长8.5%。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百大有加利、好又多量贩、家友超市先后进驻义乌。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454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8%;其中出****易额40717万美元,增长95.2%;进口总额4707万美元,增长60.2%。全年新批三资企业57家,合同利用外资7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4.8%和105.5%。新批准自营进出品权企业67家,累计已达139家;新批境外企业5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2亿元,增长39.5%。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各种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呈现快速增长,分别达到了35.2%、55.3%、30.6%。全年财政支出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0.72亿元,增长83.2%;教育事业费支出2.48亿元,增长36.35,行政管理费支出0.81亿元,增长12.2%。

金融存贷两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9.24亿元,比年初增加62.9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05.58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储蓄存款余额129.12亿元,比年初增加26.0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9151元,比上年增长25.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64.95亿元,比年初增长45.1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1.04亿元,比年初增加32.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83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629.52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652.62亿元,收支轧差累计现金净投放23.09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790万元,寿险保费收入31379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额6392万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赔付款5012万元,增长8.5%,人身险赔付额1380万元,增长30.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2002年我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401项,其中新上科技计划172项,结转实施科技计划229项;新上科技计划中,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25项,金华市级项目28项。全市共有32项科技成果申报了义乌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有21项获得了金华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义金农庄大花蕙兰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内有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有2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目前,我市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金华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专列事业较快发展。全市新增授权专利206项,新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2项,新认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金华市级专列示范企业2家,调处菲利浦专列侵权纠纷等各类案件23件。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42681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9076;小学104所,在校学生60181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牢固率均达到100%;初中转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高中段入学率达95.5%,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比例在49.9:50.1,提前三年达普及高中段教育的目标。2002年被各类高校录取人数高达4703人,录取人数占大学学龄人口的37.8%。义乌工商学院顺利通过摘“筹”,成为全省首所县办大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学校建设项目33个,基本建设总投资3.24亿元,其中:新建、搬迁学校9所。全年共完成新建校舍17.99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肓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市婺剧团送戏下乡158场次;电影放映机构全年共放映电影3334场次;观众达61.4万人次。市图书馆藏书16.81万册,图书外借5.5万册次,阅览4.7万人次。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举办了“金盾之夜”文艺晚会、“商城之春”春节文艺晚会、“江滨之夜”广场文化活动、市民广场文化周、农村文化节、义博会开幕式广场表演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广场舞蹈《义乌商鼓》荣省广场文化活动展演金奖,获全国性比赛最高奖以及组织奖、编导奖。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八面厅、古月桥的总体保护和维修方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经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已批准通过。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明崇祯《义乌县志》于4月回归故里,并由市博物馆收藏。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斐然。2002年,全市新架光缆干线272公里,开通光节点166个、光缆通村率达50.6%,新安装有线电视终端13579个,全市有线电视终端累计达157722个。新增野外型调频广播音箱223只,使野外型调频广播音箱累计达3248只。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势头良好。广播稿在省台播出410篇,中央台播出15篇;电视在省台播出新闻稿351篇,中央台播出21篇,对提高义乌的知名度做出了积极贡献。节目创优捷报频传。广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情动拨浪鼓》获省节目技术质量二等奖,《7名外来务工者当上大陈镇人大代表》获省三等奖;电视节目《隔不断的案情》获省一等奖,《大陈镇7名外来民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政府买单、义乌农民学习忙》获省二等奖、《朝阳民乐》获省三等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85个,卫生技术人员2629人,其中医师(士)2122,护士(师)792人;医疗床位1916张。另外有社会办诊所,农村卫生室584个,卫生技术人员4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