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形势喜人。2006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4541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120647万元,增长28.4%;省级收入完成10856万元,同比下降15.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2158万元,同比增长30.1%。完成一般预算支出231674万元,增长33.2%。 金融形势稳定。2006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3.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6.6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7.8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6亿元,同比增长12.6%。贷款结构合理,全市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3.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3.7亿元,同比增长23.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保险费收入32305万元,同比增长15.4%,赔款支出19041万元,增长13.5%。 九、科技、教育 科技成果显著。2006年,共承担国家星火科技项目6项,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项,有19项科技成果获地市级以上奖励。 专利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共授理专利申请355项,实施专利248项,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92项和148项,专利授权50项。 教育事业取得较大成就。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8.9万人,其中: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5746人;普通中学34处,在校学生43835人;小学50处,在校学生35350人;聋哑学校在校学生155人。2006年高考我市一榜上线人数2205人,上线万人比为33.15,高出威海市平均上线万人比8.75个万分点。高考成绩连续八年高居威海市榜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全市已有800多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居民的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数字电视已经进入家庭。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医院6个,卫生院22个,卫生防疫机构2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312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87人,其中:医生1582人。卫生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的承办了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射箭奥林匹克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06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奖牌11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3枚。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25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达到98.2%。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0亿多元的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公益设施9.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0多条,被覆路面140多万平方米,滨海公园续建、市民广场改造、绿岛湖公园、石岛国际会议中心和北方渔市建成使用,完成了客运物流中心和公交西站的建设运营,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完工。 环保事业继续加强。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契机,启动实施了石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新建了俚岛、港西、东山、西霞口等4处镇村污水处理厂,完成3000多项环境整治任务,有10个镇被评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顺利通过了生态市省级预验收。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5200吨,与往年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负增长。据统计,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63763人,比上年减少1628人。2006年全市共出生人口3485人,人口出生率为5.24‰;共死亡人口5563人,死亡率为8.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3‰。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636元,同比增长14.7%;人均储蓄20766元,同比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7376元,同比增长12.7%。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9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启动了惠及700多个村企2.5万弱势群体的“春风行动”,落实了被征地居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339546人,参合率达到97.98%。全市有85677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94405人,比上年增加4212人,有9868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9576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79280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达3640张,增长121.3%,收养1708人。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912人,社会救济总人数达15907人,比上年增加6495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数字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字以今后出版的《荣成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