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0 威海市荣成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强势迈进的一年。全市各级放眼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实施“五个三”战略为总抓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使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突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实力稳居山东县级首位,百强位次上升到13位,成功举办了2006全国发达县域经济论坛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第23次年会。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1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5亿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比例为10.4:60.6:29。第二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达11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制定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施办法,对100个村集中开展了示范村和试点村建设,全年用于粮食直补、良种直补等各项惠农资金达1.3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村村通”,改善了7.6万人的饮水条件;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建镇村日用品连锁超市60多处、社区服务中心8家、农资经营网点40多处;安排专项资金免除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投资近4000万元改扩建了23处农村敬老院、30处卫生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不快,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今后尚需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农村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粮食总产达26.07万吨,同比下降1.7%,花生总产8.1万吨,同比增长1.6%,果品总产14.9万吨。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7.08亿元,同比增长7.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26.1亿元,同比增长12.7%。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较大突破。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802公顷,同比增长22.6%。造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有较大提高,2006年末达到37.2%,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奶牛存养量达到1.94万头,肉类总产达到2.91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09万吨,同比增长6.5%。

渔业经济再创新高。积极实施加工带捕养、念活山海经两大策略,巧打工业兴渔、政策助渔主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26万吨,同比增长0.8%;渔业经济总收入达到335.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102.8亿元,第二产业173.5亿元,第三产业5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22.2%和1.9%,再创历史新高。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0.2万千瓦,同比增长3.7%;农用拖拉机75937台;排灌机械动力达5.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14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18.6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31.1亿元,同比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同比增长23.3%。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争创省级以上名牌10个。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总产值615.2亿元,同比增长20.7%;重工业总产值515.9亿元,同比增长18.2%。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重点考核的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大的有:汽车增长23.1%,民用钢质船舶增长54.7%,纯碱增长18.5%。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59.6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利润46.5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利税68.7亿元,同比增长13.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1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共计159756万千瓦小时,工业用电量达114449万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7.9%和8.2%。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全年共完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7亿元,同比增长29.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6%,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总投资600多亿元的“三电”项目进展顺利,三处风电年内实现部分投产发电,30万吨级码头和“三路”项目陆续启动。2006年全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3582万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额1507559万元,同比增长22%,农村规模以上完成投资额496023万元,同比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52370万元,同比增长4.5%;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497401万元,同比增长10.6%。

五、运输、邮电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平稳。2006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124万元(不包括移动通讯),增长13.5%;全市12处镇、10个街道办事处及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年末交换机总容量达25.61万门,同比增长1.4%。

交通运输增长较快。全年完成货运量829万吨,同比增长10.5%,货物周转量13123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1.2%;完成客运量802万人,周转量55932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2.9%;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59万吨,同比增长19.2%。

六、国内贸易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全市注册个体工商户数达14826户,私营企业户数1838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98525人;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61.4亿元,增长25.5%。全年个体私营企业共上缴税金25805万元,同比增长68.8%。

消费市场更加繁荣稳定。2006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15.1%。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6个,实际利用外资41007万美元,同比增长15.6%。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全市384家企业有进出口实绩,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46545万美元,同比增长24.5%,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46家,出口总额90686万美元,同比增长20.8%。

国内招商较快增长。全市引进国内项目108个,实际利用内资475970万元,同比增长21.5%。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42%。其中:外宾27万人次,共计54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12%;接待国内旅客383万人次,共计687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28.8%和32.2%。旅游总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旅游商品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10.7亿元和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