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20 威海市荣成市统计局

集市贸易成交额稳步发展,专业集市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4158万元,年末拥有各类集贸市场达60个。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进一步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前提下,通过港口、园区和大项目的带动,不断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三资企业管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有权企业数量等措施,使我市的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利用外资项目195个,同比增长53.5%;实际利用外资3000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3%;合同利用外资62064.9万美元,同比增长100.4%;出口创汇39862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年内劳务输出人数达423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的美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充分显现。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涉旅部门、单位“抓资金投入促景区开发,抓旅游促销促市场拓展,抓市场管理促旅游服务”,全市旅游业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20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外宾4.26万人次,共计7.08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8.0%;接待国内旅客215.74万人次,共计323.66万人天,与同期基本持平;旅游总收入12亿元,同比减少了17.8%;其中旅游商品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5.02亿元和2526.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9.0%。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03年,在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广辟渠道培植财源,加大依法治税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使我市的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收入进一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63151万元,同比增长25.0%;其中:中央及省级收入68046万元,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105万元,同比增长30.5%。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总支出110140万元,增长25.2%。至此,我市已连续22年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2003年,我市金融部门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用足用活政策,大力揽储,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2.9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1.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1.5亿元,同比增长12.8%。贷款结构合理,全市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0.1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3.4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种类不断增加。全年实现承保额99.28亿元;保险费收入18966万元,同比增长1.9%;已决赔款4868万元,同比增长1.5%。

八、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事业

2003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项。其中有13项获地市级以上奖励。

专利事业有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共授理专利申请102项,专利授权40项,实施专利30项。

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9.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828人;拥有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5973人。

基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学在校学生5.1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73万人,聋哑学校在校学生1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考升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全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全市已有800多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广大居民的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87个,其中:医院33个,门诊部(所)146个,预防检疫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拥有床位157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75人;其中:医生1314人,护师、护士910人。卫生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2003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体育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3枚。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2003年我市狠抓了以城市绿化、市政道路改造、生活小区开发、公路建设等为代表的几个大工程的建设,各项工程全部达到计划进度要求。分别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山东人居环境奖、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通过这些工程的全面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一批精品工程脱颖而出,全市综合环境大为改观。

2003年,我市的环保事业继续取得新成绩,环境保护机制已初步建立。2003年我市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21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650吨,与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工业废水处理、工业二氧化硫去除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幅度得到进一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出现负增长。据统计,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4.03‰,死亡率为8.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70309人,比上年减少4362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003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也显著改善。初步统计,200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188元,同比增长14.1%;人均储蓄15078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82元,同比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8.5平方米。

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新成绩,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正逐步建立,城乡就业人员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不包括镇办和村办企业,下同)为6.2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2450.8万元。

全市福利事业日益发展,福利机构逐步健全。2003年,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达752张,收养389人。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905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城乡各类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4403人次。

注:1、公报所列产值及增加值指标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所涉及旅游数字皆由市旅游局提供。

3、本公报所列数字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字以今后出版的《荣成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