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海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0 嘉兴市海宁市统计局

2005年,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海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

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3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2.7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70.72亿元,增长14.0%。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上年的7.18:60.27:32.55调整为6.32:61.13:32.55,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得到巩固。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3761元,比上年增长13.3%,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4.00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3亿元,增长16.5%。全年财政支出12.58亿元,增长17.7%。财政在保持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对教育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其中教育支出2.72亿元,农业支出1.07亿元。

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2亿元,增长15.8%。完成限额以上投资额92.16亿元,增长26.3%,其中民间投资47.0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5.48亿元。工业投入力度较大,全社会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67.70亿元,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58.87亿元,同比增长20.2%。

限额以上投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投资1.21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59.17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投资31.77亿元,增长252.2%。限额以上投资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3%、64.2%、34.5%。

重点建设项目成绩较好。努力克服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较好。2005年我市31项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3.2亿元。其中,01省道海宁段大修、经济适用房一期、易地新建皮革城交易市场一期等17个项目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城市防洪二期工程、城南公园、湖盐线海宁段移地改建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物价水平

市场物价水平略有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5%。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价格上升2.8%,交通和通讯价格上升1.7%,居住价格上升1.7%,烟酒及用品价格上升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升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0.3%,衣着价格下降6.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6.3%。

二、主要产业

农业

农业发展形势较稳。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上年持平。2005年我市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有所加快,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种植业结构保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基本持平,油料、蔬菜、苗木、花卉等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9059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17.33万吨,比上年下降9.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2108公顷,占种植业面积的比重为43.2%。

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实现产值135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7公顷。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加强,年末幼林抚育和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650公顷和1100公顷。

畜牧业生产略有增长。努力克服禽流感带来的不利影响,畜牧业实现产值7.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全年生猪出栏33.55万头,比上年减少8.8%,家禽出栏1446.27万只,比上年减少2.7%。全年肉类产量3.97万吨,比上年减少5.9%。蚕茧产量1.16万吨,比上年减少0.7%。

渔业生产基本持平。渔业实现产值3.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1.8%。全年水产品产量2.39万吨,比上年增长6.5%。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有所增强。全市35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各类合作组织规范化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各类合作组织4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绿色农业发展较快,全市累计有21只农产品通过省级、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年农田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1350万立方米,其中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1080万立方米。水利建设总投入26405万元,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1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6.80千公顷,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43万千瓦。

工业

工业总量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规模以上工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7.82亿元,增长26.1%,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327.81亿元,增长25.6%,重工业实现产值90.01亿元,增长27.7%。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保持稳定。列入效益统计的1072家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实现利税31.76亿元,增长17.4%,其中利润18.27亿元,增长10.0%。省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得分为201.44分,同比提高3.33分,其中,国定七项指标得分为136.46分,同比提高2.60分。

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61家大中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1.12亿元,增长21.2%,实现利税18.52亿元,增长12.0%,实现利润12.01亿元,增长5.4%,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45.9%、58.3%、65.7%。

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规模以上皮革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4.22亿元,增长17.0%,实现利税总额9.32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7.57亿元,增长31.6%,实现利税总额10.39亿元,增长18.3%。

建筑业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3亿元,增长20.4%。2005年,全市建筑业施工产值3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全年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2.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5%,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85.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