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0 临沂市沂水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战三年过百亿,五年设市争百强,三个五年翻三番,同步全面奔小康”的总体目标要求,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干事创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克服“非典”对我县的影响,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同时,连续六年保持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先进县荣誉称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7.0%(以下对比,均以2002年为基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39.96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30.05亿元,增长1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77元,增长17.2%。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8%,降低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提高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1%,提高了0.1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3年,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企业改革稳步推进,24户进入破产司法程序的工业企业完成终结6户,新受理破产企业1户,皮珍公司完成外资出售,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双成纸业有限公司两户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流通困难企业改制脱困取得较好成效,百货大楼完成整体出售重组,鲁康公司正在实施分块出售。农村税费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转面积达到9万亩;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停征了乡村公益事业金。其他各项改革均取得进展。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依法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2100余起,捣毁制假窝点7处,查获假冒伪劣食品、饮料、酒水、化妆品、农资、成品油等20余类,假冒货值400余万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21起。

市场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按商品类别分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食品类112.9%、烟酒及用品类106.0%、衣着类79.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9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2%、交通和通讯9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4.2%、居住117.6%。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9685户和781户,实现总产值或销售总额(营业收入)46.54亿元,实现个体私营税收6575万元,增长23.8%。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419户,私营企业193户。

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全年实现税收3.83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37亿元,增长15.22%;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利润628万元,增长78.6%;三级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实现利润432万元。

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2003年共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5655万元,机关事业失业金311万元,企业养老、工伤、生育金4019万元,企业失业金196万元,农村养老金50万元,医疗保险费2789万元,收缴率保持在95%以上;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费1.18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5742万元,企业离退休费3065万元,企业工伤、生育金51万元,企业失业金412万元,农村养老金74万元,医疗基金2450万元,发放率为100%。

民政工作取得进展。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55万元,按标准对农村特困户和受灾户进行了救济,减免优抚对象和受灾农民各种税费316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00.8万元。全年销售电脑福利彩票1290万元,即开型彩票销售23万元,自2000年5月开始发行电脑福利彩票到2003年底,累计销售3600万元。

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对沂河上的6个断面、沭河上的2个断面进行了监测,对2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了月巡回监督监测;完成了全年全县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废气污染源监督监测;对全县103个区域噪声测点和22个交通噪声进行了监测;全年共取得有效监测数据4120个。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尚需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高;投资中的骨干项目少,经济增长中依赖外延性扩张拉动的成分依然很大;资金紧张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意识亟待加强。

二、农业

2003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一调两转”,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380万元,增长2.39%。其中:农业产值148009万元,林业产值8362万元、牧业产值73100万元、渔业产值4920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1%、3.5%、30.7%和2.1%。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全县各级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粮经比例已调整为51.9:48.1。粮食生产面积调减15.93万亩,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县粮食总产为321888吨,减产4594吨,减少1.41%;单产达到404公斤,增加62公斤。花生总产84384吨,增长98.04%;烤烟总产8960吨,增长8.87%;蔬菜总产476226吨,增长6.83%;瓜类总产62564吨,减少15.42%;水果总产212582吨,增长10.81%。

林业生产发展势头足。狠抓了林业“四大工程”建设,全县完成义务植树210万株,成片造林19.3万亩,绿色通道建设267公里,封山育林27万亩,梯田地堰绿化2069万米。主要林产品产量:核桃203吨,板栗6059吨,花椒皮1632.5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狠抓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饲养和实用技术,发展名、优、特、稀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9987吨,增长3.14%。年末大牲畜存栏7.62万头,增长0.13%;生猪存栏39.65万头,增长0.05%;兔存栏238.22万只,减2.27%。

渔业生产大幅上涨。全年水产品产量7800吨,比上年增长39%。淡水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增加2.4万亩,全县投放网箱1.5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