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沂水县统计局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工结合,工业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着力培植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三大亮点”,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稳定、协调、健康、科学的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目标,同时,获得了“全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和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00.03亿元,比2003年增长19.3%(以下除特别注明外,均以2003年为对比基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1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50.50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34.82亿元,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9014元,增长19.56%。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在稳步发展中,所占比重降低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过半,并达到50.5%;第三产业奋力跟进,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8%;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共提高1.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深入进行。2004年,立足沂水企业实际,本着稳步推进、依法操作、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列入全县重点改制的19户企业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有6户企业终结司法程序。继续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业税总体下降了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700余万元;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直补粮农资金404万元。加大了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力度,实现政府土地纯收益7340万元。 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后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23起,依法收缴假冒商标标识及包装物19000余套,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0余万元;依法查处广告违法违章行为70余起,收缴违法印刷广告10万余份。 市场物价总体稳定,农产业价格涨幅较大。以2000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4%;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25.6%。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截止2004年底,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4848户,私营企业296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83万户和1115家。全年实现个体私营税收10523万元,增长60%。 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2004年共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56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6746万元;企业养老金、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分别完成4728万元、89万元和27万元;医疗保险费3157万元;失业保险费766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费150.7万元,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均达到了95%以上。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26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6180万元,企业离退休金3350万元,企业工伤金43万元、生育金12万元,企业失业金414万元,农村养老金93万元,医疗基金2547万元,发放率均为100%。 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变传统救济形式为定期定量式农村特困救助,先后下拨救灾款133万元,对全县9872户、21827人实施了救助。加大了城市低保工作力度,将1392户3901人纳入了低保,发放低保金121.1万元。 环境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了一处24小时空气连续监测站和韩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行了空气质量日报、沂河水质周报制度。同时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月巡监督监测,完成了全县103个区域噪声和10个交通噪声监测点的监测,全年共提供有效数据8000余个。开展了社会委托监测。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紧缩贷款使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更加突出;原材料和能源涨价,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狭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基本取消后,部分依赖农业税收的乡镇财政更加困难;经济增长对扩张性投资的依赖依然很大;全社会环境意识仍待加强。 二、农业 2004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进程,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976万元,增长16.18%。其中:农业产值155208万元,林业产值10330万元、牧业产值94140万元、渔业产值5278万元。 粮食生产止住了下降局面。随着国家粮食补贴、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优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粮食生产出现了单产增、总产增,夏增秋也增的“双增”、“双丰”局面。2004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805160亩,增加9881亩;粮食总产333476吨,增产11588吨,增长3.6%;单产414公斤,增加9公斤。花生总产84535吨,烤烟总产5250吨,蔬菜总产485697吨,瓜类总产50422吨,水果总产25万吨。 林业生产发展势头足。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12.3万亩,其中杨树丰产林5.6万亩,经济林4.2万亩,防护林2.5万亩;绿色通道建设171公里,封山育林52万亩,梯田堰绿化719万米,义务植树278.2万株。 畜牧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狠抓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饲养和实用技术,发展名、优、特、稀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8137吨,增长13.59%。年末大牲畜存栏7.76万头,增长1.84%;生猪存栏39.94万头,增长0.73%;兔存栏246.8万只,增长3.6%。 渔业生产大幅上涨。全年水产品产量8200吨,比上年增长5.1%。淡水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县投放网箱1.5万箱,围栏养鱼达到2000亩。 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全县累计推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42个,其中绿色品牌1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0万亩,“跋山牌”芹菜等五种蔬菜准销北京,并取得了北京市第二批“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认证资格。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68.64万千瓦,增长1.09%;农用拖拉机35081台,增长1.35%,总动力24.78万千瓦,增2.6%。农村用电量29300万千瓦小时,增长12.4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3994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7.66万公顷,减22.2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