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天台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3年,“非典”给旅游业带来明显的影响。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7200万元,下降6.7%,其中景点门票收入666万元,下降6.1%。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9万人次,下降12.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333人次,下降56.7%。旅游外汇收入163万美元,下降56.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039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94474万元,同比多增32659万元,同比提高52.8%;各项贷款余额35335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13236万元,同比多增65067万元,增长1.4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608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8694万元,同比多增8155万元,增长26.7%。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县有保险机构1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12233万元,增长10.8%;已决赔款额2353万元,增长1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289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3810人,占全部技人员的50.2%,提高19.2个百分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1家,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年末有省级研究中心2家。科学投入力度加大,科技三项费用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7%。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县级以上科技项目鉴定数29项,获省级新产品63项。主要产品有新型光缆接头盒、中高档列车专用新型电力连接器、“银象牌”乳酸链球菌素、涤纶高强金属纤维覆膜滤料等。2003年获得专利(授权加公告)74项,其中发明8项,实用型34项,外观设计32项。积极做好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八个一批工程”的申报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小学生在校学生3.42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50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7.12%,下降0.81个百分点,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1.31%,提高6.04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县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俱乐部52个。全年共放映、演出130场,观众达1.5万人次。2003年我县完成了新博物馆建设工程,于七月份顺利开馆。举办了一系列高品位的陈列展览,接待了各级领导、中外记者和县内外观众2万余人。公布了15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举办了“新近天台山水,感触佛道文化”为主体的天台山金秋文化旅游节。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县广播节目1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7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1300小时;县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70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692小时;县广电中心与乡镇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有线电视7.54万户,入户率41%;有线电视网络总长度6115千米。全县电视、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6%。全年被中央台采用的新闻节目4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08个,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其中医生(师)750人,护士(师)422人。年末实有床位1005张。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9.9%,卫生厕所普及率45.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建起门球场、篮球场30多个,组织了全民健身节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抗击非典”的热潮。组织了县第十一届运动会,共有56支代表队、1400名运动员参加,规模空前。单独组队参加了全国少年拳击锦标赛,并取得1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的好成绩;全国散打比赛获得2个第三名;全国体院杯散打锦标赛1个第三名,一个第四名。省级青少年部比赛获得15个第一名,14个第二名,15个第三名。市级青少年部比赛,在台州市第二届运动会上,取得金牌45枚,银牌66枚,铜牌33枚,团体总分第三,金牌总数第四的好成绩。中小学生53557人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8.94%。 十一、环境保护 围绕县委、县府“生态名县”战略,环境监测、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3年末全县环境保护机构1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26人;县级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7人。 全面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平桥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雷峰乡组织编写了《雷峰乡生态建设总规划》,并已通过市级评审。积极开展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划定了13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区,总面积43.3千公顷;基本完成了31.9千公顷生态公益林的划定和建设。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2003年,继续强化工业污染的长效管理,全县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个,总投资900万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定指标内。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烟尘控制区18.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5平方公里。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有力、符合国家标准。河段水质分别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质量要求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全县年末总户数186441户,总人口555186人。其中男性人口291180人,女性人口26400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和47.6%。全年出生人口7440人,出生率为13.4%;死亡人口3603人,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26508人,比上年增长15.5%。年末全县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22个。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018人,比上年减少13.4%。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下降0.5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事业快步发展。全县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参保24826人,增长4.8%;离退休人员参保5732人,增长4.5%。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8000人,增长48.0%,收缴失业基金263万元,增长4.0%。劳动部门为236个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救济。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21468人,增长2.9%。年末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职工分别达9508人和5673人。组建了县慈善总会,实际募集现金804万元,为帮助弱势群体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34元,不考虑物价因素,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6人,人均消费支出7100元。全年职工工资总额48771万元,增长27.1%;职工平均工资18932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增长9.5%。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国有收养性单位1个,床位60张,收养25人;街道办15个,床位99张,收养59人;社会办收养性单位2个,床位106张,收养7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