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三门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7 台州市三门县统计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之一,旅游业发展良好。200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3.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旅行社3家,二星级饭店3家,准三星级1家,准四星级1家,还有个体宾馆253余家,总客房达2000多间,床位数3815多张。

七、金  融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储蓄存款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05亿元,增长43.7%;中长期贷款余额17.47亿元,增长2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县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94%,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财政对科技投入达106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有省市级高技术企业20家,其中,省级高技术企业9家,市级高技术企业11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7.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95%。全年申请专利89件,专利授权57件,其中发明2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全县有幼儿园100所,在园幼儿1269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6%和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2%;有4252人学生参加高考,上线2686人,上线率达63.2%。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9人,市级教坛新秀26人,县教坛新秀67人;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18人,市级名师名校长20人,县首届名师名校长41人;县学科带头人4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全年共送戏120场、送电影1222场、送图书20000余册。图书阅览成效明显,全年共接待读者16150人次,发放借阅证259张,新书编目1780册,征集地方文献205册。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筑面积达4826平方米的县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投入40万元对亭旁起义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修缮。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8.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619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358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063小时。全年广播在浙江电台用稿164条,台州电台用稿460条;全年电视在浙江电视台用稿92条,台州电视台用稿463条。

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8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病床床位589张;卫生技术人员1135人,其中医生423人,注册护士283人,卫生防疫技术人员58人。全县有2572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01747份,建档率93%,个人健康档案278561份,建档率75.8%。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4%,卫生户厕普及率51.1%。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2006年全县夺得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2枚、一个第5名;省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6枚;市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8枚。成功承办了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拳击比赛。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2006年,组织承办或组队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0余次。

十、能耗、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288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工业用电量26647万千瓦时,增长23.3%;居民生活用电8353万千瓦时,增长21.2%。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7%。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3423万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9952万元;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0%;烟尘控制区面积70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7.5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1.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人。全年共出生6182人,死亡2199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01‰和5.34‰,人口自然增长率9.67‰。计划生育率93.4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职工2.44万人;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9个,当年介绍就业成功1029人次;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4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县有31779人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26794人,离退休人员4985人;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3493人、14973人和15189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2595万元,支付养老金6423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170.7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2.8万元。农村社保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县有2618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31.57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4个,床位753张,收养319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31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6年,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0203元,比上年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0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58元,增长14.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1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