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临海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7 台州市临海市统计局


交通运输快速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2342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其中公路运输48477万吨公里,水上运输174950万吨公里,货运量71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全年旅客周转量7784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3.1%,客运量1493万人,增长1.9%。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电话用户数达24.62万户,比上年增长21.4%,移动电话用户达20.28万户,增长22.9%。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8.4部/百人提高到22.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5部/百人提高到18.4部/百人。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3.94万户。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市场销售持续旺盛。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53.4%;其他5.19亿元,增长20.1%。在各种经济类型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8.7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1.5%。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1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个;全市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微升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升0.5%,消费品价格水平和上年持平。八大类价格项目"四升四降"。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2年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219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3.2%,其中自营出口18591万美元,增长123.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9个,合同利用外资30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3%、158.1%、103.80%。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省级验收,并已向国家旅游局申报。临海江南长城通过国家4A级旅游区评审组的验收。成功举办"2002年中国江南长城节",进一步提高了临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87亿元,增长19.0%;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4546人次,增长76.1%,实现旅游创汇251万美元,增长164.6%。全市形成了以江南长城为主要品牌,以古城景区、桃渚景区、括苍景区、牛头山旅游度假区等为板块的总体格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8006万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559万元,增长47.8%。预算内财政支出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9.3%。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6.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4%。其中企业存款29.64亿元,增长2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2.85亿元,增长2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6%。其中短期贷款42.96亿元,增长21.8%;中长期贷款28.06亿元,增长32.9%。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9316万元,比上年减少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32万元,增长10.0%;人身险保费收入4584万元,减少32.7%。全年保险机构支付各类赔款3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加快。2002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项,完成省部级新产品鉴定39项。全市新认定台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省级5家,成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有5家企业进入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行列。全市专利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为215项和130项,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为16.28%。

科技队伍稳步壮大。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3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0.35万人。全市年末拥有农民技术职称人员0.76万人。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对科技投入达1561万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118万元,增长50.9%。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现有普通中学61所,在校生6.07万人,初升高比例达81.6%;小学205所,在校学生7.26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100%,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99.72%。全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7997人。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87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76%。台州中学老校区拆迁,回浦中学新校区迁建顺利完成,台州中学新校区、哲商小学新校区开始启动建设。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电影放映单位68个,其中电影院、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3.7万册,市博物馆年末文物藏品8618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0%和98.0%,全年制作电视节目609小时。

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个,医疗病床234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70人。妇幼保健工作在巩固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

竞技体育成绩辉煌。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获奖牌110块,其中国际级7块,国家级7块,省级76块,台州市级20块。共获金牌60块,其中国际级6块,国家级5块,省级42块,台州市7块。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收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1.84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8%,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4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末总人口1103685人,比上年末增加2149人,其中市区人口223565人。全年共出生13161人,死亡62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5‰。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4个,床位313张,年末在院人数188人。社会救济总人数6129人。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870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935人。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7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89元,比上年增长6.4%。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8.80亿元,比上年增长9.0%,职工平均工资16266元,比上年增长14.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