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沛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831万元,邮政业务收入3091万元。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7.58万户。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37亿元,增长12.87 %;餐饮业零售额4.95亿元,增长23.14%。市场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集市贸易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市场成交额23.5亿元。投资3亿元的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已经建成,投资4亿元的温州商贸广场建设及场内招商进展顺利。引进苏宁、农工商、五星电器等大型超市、连锁经营流通企业,城区商贸营业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 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我县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取得新成绩。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71.63万美元,其中:出口594.63万美元。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协议注册外资6263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793万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2610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3720万美元。 旅游业继续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多,全年接待游客75.37万人,旅游总收入4.39亿元。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 亿元,同比增长34.7%;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32.4%。地方财政支出8.85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21亿元,同比增长29.6%。 金融平稳运行。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县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有所减缓。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4亿元,同比减少2.82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48亿元,同比增加12.8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03亿元,同比增加9.89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科技投入开发和成果转化,把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结合,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县通过市以上科技成果鉴定4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50项,交易金额1亿元。新上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总投资2100万元;新上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6项,总投资5600万元。申请专利27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学校169所,本年招生49901人,毕业生人数305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园幼儿数17694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成绩。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82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98%和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22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554张,卫生技术人员2382人,其中:执业医师753人,执业助理医师300人,注册护士671人,药剂人员223人,检验人员140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1.17%。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1项,第二名14项,第三名9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31项,第二名29项,第三名35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32人。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城区园林绿地面积165.0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37%。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93辆,出租车运营车辆550辆,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4.3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82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6500吨。2005年确定的45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东风东路、汉城滨水观光带、燃气管网等36项工程已经完成,9项跨年度工程达到阶段性控制目标。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县级拥有环境监测站 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21.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 1个,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城市保护投资1.93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4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9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4.61%,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县生态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验收。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公安局户籍人口)人口出生率9.23‰;死亡率3.32‰;人口自然增长率5.92‰,年末全县总人口万12048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995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4.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4.14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5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950元,比去年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比去年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9元,比上年增长15.5%。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5%以上。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城镇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94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6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5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70.8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5.13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文中数字凡与后面表中数字不一致的,均以表中数字为准。 4、由于2004年进行经济普查并且数据已返回,2005年报均以经济普查数为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