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邳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市区零售额18.24亿元,增长16.1%;市以下零售额16.01亿元,增长15.4%。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5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54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0.21亿元。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出口总额147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4%;新签项目(合同)个数18个,合同外资金额10424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3337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95826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160万元,增长19.4%。全年财政支出113430万元,增长33.6%。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445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3793万元,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494808万元,比上年末下降1.2%,其中工业贷款余额39451万元,下降31.4%;商业贷款余额80715万元,增长5.0%;农业贷款余额93922万元,增长19.8%;乡镇企业贷款余额48680万元,增长40.4%;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278万元,增长189.6%。中长期贷款余额203588万元,下降4.1%。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6889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60万元,增长17.0%;寿险保费收入22329万元,增长4.9%。赔付支出3167万元,下降4.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619万元,增长6.8%;寿险赔付额548万元,下降35.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继续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046人,比上年末增长6.7%。全年科研经费投入530万元。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7个,完成7个;其中星火计划项目5个,完成5个。省级星火计划项目8个,完成8个。徐州市科技项目5个,完成5个。全年签订技术合作项目106项,技术成交额达1.3亿元。年末全市拥有民营科技型企业37家,全年专利申请量306件,授权量54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办学力量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小学校162所,在校学生117840人,比上年末下降12.5%;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151807人,下降3.9%;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4013人,增长28.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毕生升学率达98.0%。幼儿园在园幼儿2024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站)25个,电影放映单位25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9.03万册;博物馆1个,馆藏文物2586件;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100.0%;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100.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6.81万户,比上年增加2.51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44个,其中医院28个。拥有病床1459张。卫生技术人员64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91人,注册护士873人。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展开,人口覆盖面达85.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宏基房产杯“元旦环城跑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仪式,这次活动是我市此项赛事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共有48支代表方队,8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活动。我市参加江苏省县级田径比赛,获得三枚金牌一枚银牌。羽毛球队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少儿羽毛球比赛,获儿童组女子团体亚军,周璇获儿甲女子单打冠军,周璇、周晓晓获儿童小甲组女子双打冠军。参加徐州市武术、摔跤、柔道、乒乓球、足球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实现了”五年再造一个邳州城“的宏伟目标。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达4311万元,改造和新建道路33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沟11公里;新装路灯8898多盏;栽植花草50033万株,树木98418万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7%。年末城市公交车达124辆,全年运送乘客232万人次;出租汽车357辆。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4.2万吨,供水总量2254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量7143吨。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察机构7个;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23390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25.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7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8.5%,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达20566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10.64‰,死亡率6.53‰,人口自然增长率4.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24万人,增加2.4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0元,比上年增长22.3%;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625元,比上年增长2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77元,比上年增长11.8%。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3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709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169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000人。全市有29624名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7189人享受了社会救济。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27个,床位1900张,收养1760人。年末农村优抚对象4819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10.9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03.46万人。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