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新沂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沂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20.87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31.05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25.88亿元,增长13%。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去年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9.03%,比上年提升1.02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2.19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7万人,增加0.01万人;全市个体私营从业人员6.66万人,增加1.19万人。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待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外向型经济依然薄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任重道远,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7.1%。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产量达到36.8万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8.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4.97 万亩,同比增长18.8%;粮食亩产350公斤,降低9 %;粮食总产36.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 % 。油料面积30.44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亩产279公斤,总产量8.43万吨,分别减少2.1%和2.8%。全年肉类产量达6.8万吨,增长7.9%。水产品总量达到3.45万吨,增长1.5%。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扩花木1.2万亩,设施瓜菜达到26万亩,新建林网11.3万亩,高流花卉苗木、新安高档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新增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10个。2005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家,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增长15%。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有机蔬菜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认定。具备认证资格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30 个。 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4家,总量达到310家。劳务输出再创历史新高,输出总量达到22.9万人,其中新增输出4.9万人,培训输出3.2万人。 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新改善。水利投入7380万元,完成高塘阿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疏浚河道253公里,开挖大揭盖井135眼,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投入2291万元,治理土地面积5万亩;土地复垦投入3779万元,开发复垦整理5.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9%。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4%。大中型拖拉机1144台,小型拖拉机25896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570台,计5.8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4千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19万吨,农村用电量15040万千瓦时,增长6.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总产值65.1亿元,同比增长46.2%。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24%。主要传统行业逐渐壮大,化工行业完成产值22.95亿元,纺织行业完成产值2.9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7.7%,10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0.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5 %。全年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3家。其中,花厅酒业、恒盛化肥、嘉泰化工进入徐州市纳税企业50强,恒盛化肥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我市首家利税超亿元的企业,产业规模和运行质量实现了新跨越。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4%,全市工业用电量84995万度,比上年增长42.5%。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实现利税总额3.87亿元,增长70.7%,其中利润总额2.16亿元,增长11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7.1 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7 %,下降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14亿元,增长7.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8%,比上年提高0.18个白分点,保持了良好的产销衔接水平。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6亿元,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2家,房屋施工面积120.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比上年增长45%。从投资单位性质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91.8%,农村完成投资11.8亿元,增长7.9%。房地产开发投资5.58亿元,增长1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78亿元,占 1.3%;第二产业投资39.6亿元,占64.9%,其中工业项目投资36.5亿元,占 59.8%;第三产业投资20.62亿元,占33.8%。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共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336个,总投资228亿元,其中在建和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13个,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增长60%。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00万元,总开发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进区项目115个,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实现税收1.25亿元,是上年的四倍,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5个工业园区之一。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交通运输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客运量518.6万人,比上年增长9.6%,旅客周转量29144万人公里,增长11.3%;全社会货运量1054万吨,增长3.6%,货运周转量222495.5万吨公里,增长6.5%。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通讯增加值0.98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2720.1万元,邮电通讯由垄断经营向开放竞争转变,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23.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1.15万户,增长12%。其中城市电话8万户,增长10.2%;农村电话14.15万户,增长3.89 %。移动电话用户17.99万户,增长54.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709户,96+52增长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