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3 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阶段转轨、宏观政策调控、市场冲击和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新形势,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探索新思路,谋求新跨越,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不断强化效益观念,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9.60亿元,增长19.0%。其中:工业28.08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9.37亿元,增长11.4%。年末,全区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增长33.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7.24%,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注册个体工商户12023户,私营企业1089家,累计注册资金19.12亿元,从业人员4.57万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6.17亿元,实现入库税收2053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1.3%。年内,商贸、粮食、供销等系统46家企业完成改制方案论证。其中43家企业3944名职工实现身份置换。年初以来,全区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两大主题,积极实施实力、魅力、和谐新贾汪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公有资产退出和资产重组进程。财税、金融、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资、能源、原材料等价格居高不下;新一轮经济扩张推进工业重化,消费趋紧格局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内生机制尚不健全;房地产业开发规模大于预期需求;冶金、水泥、电力及金融等部分行业受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对未来经济增长约束作用加强;经济外向度低;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等。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克服历史少遇的持续两涝灾害,农业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8亿元,增长7.2%。农作物播种面积73.32万亩;粮食总产量18.17万吨,比上年增长9.2%;棉花3076吨,下降27.7%;油料4769吨,增长24.4%;生猪出栏10.49万头,增长3.0%;生猪存栏8.90万头,增长4.0%;肉类1.48万吨,增长0.3%;家禽出栏207.49万羽,增长2.5%,存栏153.20万羽,增长3.4%;水产品产量6300吨,增长1.6%;水果6.61万吨,增长6.1%。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41亿元,下降7.9%。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5年,全区支农生产财政支出2059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用电量5.30亿千瓦时。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16万千瓦;联合收获机598台,节水排灌机械738台。机耕面积41.11万亩,机播面积22.04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6.25万亩,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70.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综合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8.08亿元,增长19.4%。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25亿元,增长55.0%;实现利税5.09亿元,增长160.6%。其中:利润1.73亿元,增长84.7%。产品销售率97.9%,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3.76亿KW•H,增长50.9%;水泥655.75吨,增长63.9%;水泥熟料328.67万吨,增长580.5%;生铁21.24万吨,增长52.7%;钢、槽钢34.26万吨,增长657.2%;焦炭18.41万吨,增长43.7%;金属家具5.46万件,增长212.2%;人造板5.17万立方米,增长127.0%;机制纸及纸制品29.13万吨,增长9.7%;棉纱3.05万吨,增长13.1%;服装2038.80万件,增长125.8%;化学纤维1.94万吨,增长113.9%;配混合饲料4.82万吨,增长189.9%;啤酒3.87万吨。

建筑业稳步增长。2005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377万元,实现工程结算收入9175万元;施工面积34.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10万平方米,竣工工程优良率70%。期末从业人员349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6372元/人。

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5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完成5.37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养路费征收2947万元,增长38.2%。年末,公交系统拥有营运车辆60辆,减少15辆;公交营运线路7条;客运量460万人,增加66万人;公交营运里程248公里;行驶里程522万公里。公路线路总里程832.68公里(不包括206、310国道),新增54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6.0公里。全年货物运输运量16715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03.3万吨。其中:煤炭135.6万吨,水泥67.7万吨。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4731万元,增长1.6%;发送函件40.19万件,包件2.30万件,分别下降45.2%和6.1%;订销报刊249.40万份,增长6.1%。邮路总长度1240公里。年末,全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0.8万门;电话机拥有量突破10万部(含固定电话、手机和小灵通),宽带用户达2600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机(主线)16.1部,比上年增加0.7部。年内,铁通公司投资2100余万元,完成青山泉、大吴、贾汪镇基站和中心站扩容,安装固定电话5000余门;电信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宽带数据通讯和网络基站建设。通讯网络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国内外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亿元,同口径增长11.2%。其中:批发零售业12.71亿元,餐饮业1.44亿元。年末,累计投资4336万元集商贸、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中信时代广场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与(南京)中央百货和苏杭商贸集团爱客来超市形成鼎立之势。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区自营进出口总额1513万美元,增长17.3%。其中:自营出口1096万美元,增长14.0%。协议(合同)利用外资4618万美元,下降6.1%;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39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同额800万美元,营业额530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